吉林中部地区石炭纪地层发育,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大,地层古生物的研究程度较高,但以往的生物地层研究多注重于海相无脊椎动物中的腕足类、蜓类、珊瑚等研究,生物地层学标志不十分清楚,年代地层界线未建立,在生物地层国际性对比以及年代地层划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欠缺。牙形刺为国际公认划分石炭纪的主导化石门类,项目利用区内海相灰岩沉积厚度大且较为连续的有利条件,通过牙形刺化石的系统研究,了解各地层中牙形刺动物群的生物面貌,分析各动物群的特征,建立牙形刺序列,确定各动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查明该区石炭纪地层层序。在此基础上,结合火山岩同位素测年研究,建立精细的年代地层格架,提高东北地区石炭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水平。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吉林中部地区石炭纪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牙形刺样品的大量采集、处理、分析,获得了少量的牙形刺化石,Gnathodus、Declingnathodus、Idiognathoides分子主要分布在早-晚石炭世鹿圈屯组,Idiognathodus、Gondoloella、Neognathodus分子主要分布与晚石炭-早二叠世磨盘山组中,初步揭示了吉林中部地区石炭纪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动物群的面貌,为吉林中部地区石炭系牙形刺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并拟建立Gnathodus bilineatus 组合带,代表早石炭世晚期Serpukhovian晚期的沉积;拟建立Declinognathodus marginodosus--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组合带,代表晚石炭世早期Bashkirian中-晚期的沉积;拟建立Idiognathodus动物群代表晚石炭世Moscovian中-晚期沉积。此外,在窝瓜地组上部酸性火山岩中获得的锆石U-Pb LA-ICP-MS结果显示,窝瓜地组上部的凝灰岩形成于259-268Ma(±2Ma),为中二叠-晚二叠世早期的沉积。结合对各组典型剖面以及其它门类化石的的考察,对区内石炭纪地层层序提出了自己的浅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基于弱对偶的平面三角形格网离散线转化生成算法
光学自由曲面面形检测方法进展与展望
煤中不同尺度裂隙钻井液污染程度定量评价
石炭系内部待确立“金钉子”的牙形刺及全球对比研究
晚二叠世牙形刺序列及地质年代表
湘西中、上寒武统全球候选层型剖面的牙形刺生物地层
华南宾夕法尼亚亚系高精度牙形刺生物地层序列及全球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