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动物和栽培作物这些人类文明和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都是人工驯化的结果。然而,囿于人工选育性状的复杂性及其往往不遵循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方式,人们对于人工选择的遗传机制依然知之甚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改变也是生物性状改变的重要方式,它已成为了目前最为热门的生物学领域之一。鉴于家养动植物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与自然进化相比)发生了剧烈的形态变化,野生种和家养品种的遗传分化数据也往往表明两者之间遗传分歧不是很大,因而有理由推测表观遗传改变可能也会在动植物的人工驯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最新的基于Solexa测序技术的方法已使比较野生和家养品种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成为现实。本项目正是以家蚕为材料,利用该方法比较家蚕和野蚕吐丝前期丝腺甲基化水平的差异,进而筛选出一批强烈受到人工选择压力的甲基化位点,试图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开辟一条认知人工驯化机制的新道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宽弦高速跨音风扇颤振特性研究
家蚕在人工驯化过程中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进化
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家蚕育种过程中近交衰退现象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家蚕驯化过程中内含子进化历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