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类以啮齿类动物为食,为了捕捉猎物,具备"静音"飞行的能力。这种静音飞行能力,是经过漫长的进化,由其羽毛的特殊结构产生的。目前已发现鸮存在4种特殊的羽毛结构:翅膀前缘梳子齿形结构;后缘刘海状结构;翅膀下面次级飞羽流苏状结构;鸮体表茂密的绒羽结构。独特的羽毛结构产生了降噪效应,使其能够静音飞行。目前鸮的静音飞行机理尚未研究清楚,其原因是鸮的飞行-噪声特性没有得到精确解析;鸮特殊的羽毛结构未进行多因素综合研究。本项目运用生物运动实时捕捉分析方法,确定鸮飞行状态参数,通过同步噪声测量技术,研究鸮的飞行- - 噪声特性,获得鸮飞行- - 噪声的内在特征规律;运用仿真技术及风洞流场可视化方法,研究鸮羽毛多因素飞行降噪特性;分析仿真与风洞试验数据,确定鸮羽毛特征参数与飞行噪声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鸮静音飞行的机理。本项目的研究,可以破解鸮"静音飞行"的密码,并获得"静音飞行" 的自主知识产权。
降噪可以改善环境舒适性,较低的噪声水平也是汽车、高铁等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降噪对于无人机、潜艇等还具有特殊的军事意义,可以增加隐蔽性提高作战性能。已有研究表明,鸮的飞行噪声低与鸮的特殊羽毛形态、翅膀翼型参数及飞行方式有关。以鸮和雀鹰等作为试样样本,研究了鸮目鸟与非鸮目鸟的羽毛结构、翅膀翼型、飞行参数及飞行噪声,初步揭示了鸮目鸟飞行降噪机理。同时运用鸮的降噪原理进行了风机叶片降噪特性扩展研究。.长耳鸮与雀鹰都是在翅膀前缘处的厚度最大,沿展向长耳鸮最大厚度比雀鹰更早向前缘靠近,雀鹰最大厚度与前缘距离比长耳鸮更小。长耳鸮翅膀从展向50%开始最大弯度位置逐渐向翅膀后缘靠近,而雀鹰最大弯度位置基本处于翅膀中间。雕鸮翼尖运动轨迹的连续性变化,使通过翼尖的气流形成了涡旋结构,流体的运动为连续状态,减小了气流之间以及气流与翼尖的不定常流动。雀鹰翼尖运动轨迹呈非连续变化,临近极点时骤停,随后开始反向运动。固定扑翼运动产生的噪声高于扑翼飞行,长耳鸮进行固定扑翼运动明显增加了低频噪声,而对于高频噪声影响不大。但雀鹰进行固定扑翼运动不但增加了低频噪声,同时增加了高频噪声。翅膀边缘的梳子齿结构可降噪,其噪声随梳子齿展向夹角的增大而下降;梳子齿夹角和高度一定时,噪声随齿宽增加而下降;梳子齿夹角为30°、宽和高为1mm时,取得最佳降噪效果。长耳鸮翅膀只有翅膀根部后缘易发生边界层分离,而雀鹰靠近翅膀根部的整个表面均易发生分离。雀鹰翅膀展向翼型相差较小,从翅根到翼尖,翼型厚度与弯度缓慢减小,各截面翼型表面分离方式较一致,展向分离强度不发生突变。雀鹰40%翼型的升阻特性最好,其次是长耳鸮40%翼型和雀鹰翅膀,长耳鸮翅膀升阻特性相对较差,但在0°攻角附近阻力系数很小,因而长耳鸮滑翔效率较高。长耳鸮、雀鹰及其40%截面翼型的噪声在50Hz以及650Hz 两频段出现峰值。在攻角为20°时,雀鹰翅膀翼型及两种40%截面翼型噪声值达80-85dB,而长耳鸮翅膀翼型噪声则大幅降至67 dB。运用鸮的降噪原理设计了仿生叶片,试验结果表明,仿生叶片在降低噪声的同时气动效率也有所提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雕鸮无声飞行特性与机理研究
仿鸮翼多尺度消音特征的风力机叶片降噪机理研究
飞行目标静电起电放电特征规律与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
长尾林鸮的扩散模式及食物链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