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在前一个基金项目(30271016)中已经研制出抗淋巴囊肿病毒(LCDV)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LCDV的牙鲆鳃细胞培养技术,定位了LCDV主要靶器官,从主要靶器官组织蛋白中分离得到3种能与LCDV特异性结合的蛋白。本项目拟在此基础上,应用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VOPBA)及免疫共沉淀技术,鉴定主要敏感细胞系/靶器官上的LCDV受体蛋白并分析其特性;纯化受体蛋白,测定其氨基酸序列,确定基因序列,获得其编码基因的体外表达蛋白并分析其特性;制备受体蛋白单抗,确定受体蛋白的组织定位与分布及受体抗体阻断LCDV感染的效果;通过在LCDV非允许细胞系上的受体重建及受体重建后的病毒感染实验,确定LCDV受体分子的功能特征及在LCDV感染中的作用。为了解LCDV感染的分子基础及寻找阻断病毒入侵的分子途径积累资料。
淋巴囊肿病毒(LCDV)是鱼类淋巴囊肿病的病原,已对鱼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项目利用抗淋巴囊肿病毒(LCDV)单克隆抗体(单抗)及免疫共沉淀和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在牙鲆鳃细胞系(FG)和LCDV主要靶器官上鉴定出2种主要受体蛋白,其中27.8kDa蛋白为非糖蛋白,与β-actin蛋白有较强的相关性;37.6kDa蛋白为糖蛋白,与来源于家兔的GRIP和GCC2蛋白最为接近。研制了抗27.8kDa受体蛋白单抗;单抗2G11和3D9均可与FG细胞膜上的27.8 kDa蛋白特异性结合,且能够部分阻断LCDV与FG细胞膜蛋白的结合,阻断率分别为84.6% 和83.6%,二者混和液的阻断率为88.4%,阻断效果随抗体量增加而提高;2株单抗皆可显著阻断LCDV对FG细胞的感染。27.8kDa受体在牙鲆外周血白细胞、鳃上皮、表皮、胃黏膜上皮、肠上皮、肝、脾表层结缔组织及头肾后端的肾小管上皮内均有分布,而在大菱鲆和花鲈的受检组织中均能检测到阳性信号,但27.8kDa丰度随组织类型和鱼种不同而有差异。牙鲆外周血白细胞中27.8kDa受体蛋白阳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数量的14.28%,表明白细胞可能在LCDV在鱼体内组织间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制备37.6kDa受体蛋白的兔抗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表明37.6kDa蛋白位于FG细胞表面;用胰蛋白酶和高碘酸钠处理可以阻断37.6kDa蛋白与LCDV的结合,说明37.6kDa糖蛋白的糖链参与结合LCDV;37.6kDa蛋白多抗能够延迟LCDV感染FG细胞后CPE的出现,抑制LCDV与37.6kDa蛋白的结合,抑制效果与多抗浓度存在剂量依赖效应。LCDV感染后FG细胞中27.8kDa受体蛋白浓度及病毒载量都较HINAE高。另外,发现一个与27.8kDa受体蛋白互作的LCDV黏附蛋白,分子量约为32kDa,由LCDV-C基因组中ORF038所编码;制备ORF038重组蛋白的兔抗血清,发现32kDa蛋白定位在LCDV粒子的囊膜上,与FG细胞具有结合活性;该多抗能有效阻断LCDV对FG的感染。以上研究成果表明27.8kDa和37.6kDa蛋白为介导LCDV进入细胞的功能受体,LCDV的32kDa黏附蛋白为27.8kDa受体的互作蛋白,为了解LCDV感染宿主的分子机制,寻找阻断LCDV感染的有效途径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鱼类淋巴囊肿病毒易感淋巴细胞的鉴定及其受体介导病毒入侵途径研究
鱼淋巴囊肿病毒中国株目的miRNAs的鉴定及其调控作用
牙鲆细胞对淋巴囊肿病毒感染应答基因的鉴定与克隆
鱼类淋巴囊肿病毒中和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