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水产饲料业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作为优质蛋白源的鱼粉产量已经趋于饱和,价格逐年上升。因此,需要寻找适合的蛋白替代物来替代饲料中的鱼粉。然而,鱼类对不同饲料蛋白源利用的差异机制仍然不十分明确,因此阻碍了廉价蛋白源的使用。异育银鲫是一种杂食性的优良养殖品种,全国年产量近300万吨。本项目拟以不同生长阶段(仔稚鱼、幼鱼、大规格鱼种、养成鱼)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不同蛋白源(鱼粉和豆粕)的配合饲料对其生长特性、消化酶活性、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发育、肠道微生物群系和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影响的差异,本研究将从营养学、组织学、内分泌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探讨鱼类对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利用差异的机制,试图揭示其与鱼类生长发育的关系,从而为异育银鲫高效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本项目选取不同生长阶段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稚鱼、幼鱼、中规格和大规格)为研究对象,从鱼体生长、饲料利用、肠道形态、肠道消化酶、肠道微生物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入手,探讨动、植物蛋白源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异育银鲫的影响,从而比较不同生长阶段对动、植物蛋白源的利用能力差异原因。实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源和鱼体规格对摄食和生长都有影响。稚鱼阶段和幼鱼阶段鱼粉组的摄食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储积率均显著高于豆粕组(P<0.05)。中规格和大规格异育银鲫对豆粕的耐受程度高于稚鱼和幼鱼。豆粕饲料影响异育银鲫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素的代谢,从而对生长造成负面影响。组织学结果表明异育银鲫稚鱼和幼鱼阶段的鱼体肠道对豆粕饲料比较敏感。此外,从各个阶段的细菌电泳图的UPGMA结果可以看出,稚鱼阶段的鱼体肠道菌群极易受到饲料影响。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与豆粕饲料组相比,异育银鲫幼鱼摄食鱼粉饲料后肌肉组织中共有319个基因发生变化,其中60个基因上调表达,主要与肌球蛋白组装有关,259个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主要与生长激素分泌、微管骨架组装调控以及能量代谢过程相关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异育银鲫利用植物蛋白的能量学机制
异育银鲫不同品系抗粘孢子虫抗性差异的研究
银鲫不同雌核生殖克隆系对鲫疱疹病毒抗性差异的调控机制研究
微量营养素对异育银鲫生理生态学特征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