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以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时空)坐标为观察基点,以山西地区宋(辽)金时期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筑营造技术构成体系及其地域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而展开的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对山西地区宋(辽)金时期建筑遗存信息的收集整理、踏勘测绘,建立建筑遗存本体、相关文献著述、背景研究成果"三位一体"的图文数据库;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论文论著、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山西地区宋(辽)金时期建筑进行营造技术构成分析,构建较为科学系统的晋地宋(辽)金时期建筑营造技术地域特征分析评价体系及其理论框架。.本课题作为一项地域建筑技术史学的研究,是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深入研究的需要和补充;晋地宋(辽)金时期建筑遗构较多,针对这些建筑遗构的深入研究,将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通过对山西地域建筑营造技术构成体系的分析,有利于特色山西的建筑创作,具有现实意义。
本项目是一项地域建筑技术史学的研究课题,隶属于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山西境内宋(辽)金时期的建筑遗构数量居全国之首,且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项目通过实例调研和文献研究,分析总结山西地区宋(辽)金建筑的营造技术及其地域特征,科学构建较为系统的晋地宋(辽)金时期建筑营造技术构成体系和地域特征评价体系。三年来,项目组成员竭尽全力,赴全省各地进行调研,通过踏勘、测绘等手段,搜集整理了目前已知全部120处宋(辽)金时期始建或重建的木构建筑遗存本体信息和周边自然、人文环境信息,同时还认真查阅了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建立了集宋(辽)金时期山西地区建筑遗存本体、周边历史环境、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等“三位一体”的建筑营造技术图文信息数字档案。该档案的建立,不仅能够满足普通民众和一般文物爱好者对古建筑本体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为研究型学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提供更加宽泛的信息查询平台。研究期间,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组成员合作编撰出版了《宋金山西民间祭祀建筑》(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10)论著1部,认真研究并向社会展示了山西地区所特有的地域祭祀文化和相关祠庙建筑。另外,项目组成员还正在编撰《山西古建筑》(上、下册)1部,拟于2014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项目组在三年里一共发表期刊论文14篇,会议论文7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山西地区宋(辽)金建筑的营造技术构成及特点;研究内容涉及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结构、构造、艺术等方方面面;研究角度从刚开始重视行政地区的影响逐渐转变为注重自然流域的影响,反映了项目组成员对自然科学规律认识的提高。三年间,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共指导相关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8篇,培养了11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和7位建筑技术科学学科——技术史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从先后毕业的研究生选题内容上看,同样也能反映出该项目由“地区影响”研究向“流域影响”研究转变的趋势。.本项目的立项和执行对提高人们对山西地区早期木构建筑遗存科学价值的认识、促进文物科学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培养和提高地方建筑史学研究人员及团队的科学素养有着巨大的帮助。另外,项目研究成果对设计人员进行特色山西的建筑创作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晋中地区宋金时期木构建筑技术研究——以构件的形制、选材、制作加工方式为线索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宋技术背景下东亚中日建筑技术书的比较研究
基于《营造法式》的唐宋时期木构建筑、图像及仿木构建筑中的建筑装饰与色彩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