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介质的衰减结构与地下岩石的类型、化学组分、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密切相关,对于推断介质结构及地下流体分布状态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拟使用地方震层析成像技术,使用大量数字地震波形记录中的震相及振幅信息,分别反演汶川8级地震震前与震后震源区高分辨率三维Qp和Qs精细结构,同时结合研究区三维Vp和Vp/Vs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揭示震源区的深部介质环境及其变化,探讨震源区地下流体的分布状态、地下流体在大震成核过程中的作用、紫平铺水库与汶川8级地震的关系、8级地震后震源区流体的迁移等问题,并由此对汶川8级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理等进行讨论。
本项目利用汶川8级地震震前紫坪铺水库台网和8级地震震后流动观测台网的震相资料反演了汶川8级地震震源区0-18km深度的三维Vp和Vp/Vs结构。利用波形资料,通过改进了时间窗的选取,减小了衰减因子t*拟合的误差,最终提取了每条射线路径的t*。在三维速度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了t*数据,反演得到了汶川8级地震前后震源区周围的介质三维衰减Qp和Qs模型。分辨率分析的结果显示,8级地震前,研究区3-10km深度Qp和Qs具有较好的分辨率;而在8级地震后,研究区3-15km深度Qp和Qs具有较高的分辨率。8级地震震前和震后的三维衰减结构都显示,Qp和Qs模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8级地震前和震后的三维Qp和Qs模型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之处。其中8级地震震源和紫坪铺水库库区周围在8级地震前后均表现出显著的低Q值异常,而8级地震震后低Q值异常的范围更大。我们的分析认为,8级地震震后的低Q值异常范围的扩大是由于8级地震的位错破裂导致的岩石松散所致。而8级地震震前的低Q值异常可能与紫坪铺水库在蓄水过程中,库水沿龙门山断裂带向下渗透导致的岩石滑动失稳有关。但由于受到分辨率的限制,目前的证据还不充分,还需要借助更进一步的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汶川地震动衰减新模型研究及与其它地震区衰减函数的衍生关系
综合地震成像方法研究芦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精细结构
考虑衰减的微地震震源参数(震源位置、震源机制)与储层各向异性参数联合反演
含流体孔隙介质的地震波场的衰减模拟与流体识别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