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骨丢失的数字鼠模型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0970778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32.00
负责人:万玉民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批准年份:2009
结题年份:2012
起止时间:2010-01-01 - 201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丁柏,阚广悍,刘跃,王红晖,朱守平,张星
关键词:
计算机建模空间骨丢失数字鼠mircoCT
结项摘要

骨组织动态重建过程与力学环境密切相关,空间失重下的骨丢失是机体对低负荷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但骨密度持续下降和力学结构损伤对航天员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使载人深空探测活动面临巨大风险。在开展中长期失重的骨丢失效应和防护研究方面,现有实验模型已显现出技术局限性。随着未来空间任务复杂度的增加和周期进一步延长,航天医学领域迫切需要发展实体实验和数字建模及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来研究解决制约人类长期在轨驻留的关键医学问题。本项目拟建立动态空间骨丢失小鼠实验模型,通过数据挖掘、归纳演绎发现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特性随失重时间变化的内在规律,获得骨丢失进程的时域特征,在数字可视鼠基础上建立基于客观动物实验数据的计算机模型,即赋予骨功能特征动态变化规律的数字物理鼠模型,为长期空间飞行条件下骨丢失预测与防护研究提供模型工具,推动航天医学研究从"完全实验依赖型"向"实验+建模预测型"的策略转变。

项目摘要

骨组织动态重建过程与力学环境密切相关,空间失重下的骨丢失是机体对低负荷环境的适应性反应,骨密度持续下降和力学结构损伤对航天员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随着未来空间任务复杂度的增加和周期的进一步延长,航天医学领域迫切需要发展实体实验和数字建模及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来研究解决制约人类长期在轨驻留的关键医学问题。本项目通过三维重建和仿真技术,获得了以骨骼为主体,包括大部分肌肉以及重要器官的小鼠全身图谱;通过动物实验和数据挖掘发现了尾吊鼠后肢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特性随失重时间延长而降低、尾吊7天后肢肌肉出现萎缩等一系列变化规律;通过小鼠代谢骨重建过程的仿真研究,建立了鼠骨骼的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了长期模拟失重的骨丢失效应并利用尾吊动物实验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以上结果为长期空间飞行条件下骨丢失预测与防护研究提供了模型工具。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OI:10.13836/j.jjau.2020047
发表时间:2020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4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DOI:10.11896/jsjkx.201100031
发表时间:2021
5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DOI:10.13249/j.cnki.sgs.2020.08.003
发表时间:2020

万玉民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空间失重所致骨丢失机理及其防护对抗方法研究

批准号:60571013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白净
学科分类:F0124
资助金额:2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基于数字鼠的辐射体素模型构建及体内外辐射模拟

批准号:10875047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刘谦
学科分类:A3007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Ahr干扰Wnt信号通路介导RA模型鼠骨破坏的机制探讨

批准号:31400767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袁慧慧
学科分类:C0804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鼠趾钻孔再生模型中巨噬细胞对骨退化和再生作用研究

批准号:81660304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刘英芹
学科分类:H2810
资助金额:3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