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类化合物(PFCs)是一类新型含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该类化合物特别是PFOA和PFOS在我国已造成了广泛污染。本项目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以典型水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LC/MS/MS、同位素示踪、荧光定量PCR、cDNA芯片、2D-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和NMR等技术手段,研究PFCs在水生生态系统的存在结构和水体微表层的富集规律;PFOA(S)进入机体后的分布、累积及排泄规律。以稀有鮈鲫为实验动物,探讨PFOA(S)的肝脏毒性、生殖内分泌干扰作用及发育毒性。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摸清我国典型区域水环境中PFCs的分布特征及在生物链中的富集规律;阐明PFOA(S)在鱼类体内的累积和毒物代谢动力学规律;找出PFOA(S)暴露时毒理效应基因,揭示PFOA(S)的分子靶标,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阐明这类污染物的毒作用机制;为正确评估PFCs类污染物对环境、生态及人体健康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目主要研究典型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体、沉积物、微表层)全氟烷酸类污染物(PFASs)的分布特征,生物富集和食物链转移规律;关注典型PFASs的生态毒理效应,阐明这些污染物对动物的毒作用机理。通过四年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原创性研究成果:.1、.发现PFASs(主要是PFOS和PFOA)在海水微表层中富集,并通过气溶胶方式扩散,从而对临近城市降水和降雪中PFASs有直接贡献。摸清了我国典型污染区周边人群血清PFASs的分布特征,发现园区职业工业和周边居民血清PFOA浓度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可能增加园区周边居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首次发现人群血清miR-26和miR-199a与PFOA浓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动物暴露实验证实了血清miR-26b和miR-199a同PFOA剂量呈依赖性升高,在此基础提出血清miR-26和miR-199a可作为PFOA暴露的潜在标志物。发现人指甲中能累积长链PFASs,其浓度比血清中高,更能反映人体的暴露水平,该发现使科学界关注人体其它组织累积的长链PFASs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2、.发现PFASs暴露导致哺乳动物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降低等现象,进一步揭示了PFAAs生殖内分泌毒性作用的机理-主要通过抑制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对胆固醇的转运干扰性激素的合成。发现无论是子宫暴露还是出生后哺乳暴露,PFOS都可在子代积累,并导致子代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并改变子代大脑细胞分裂、Wnt信号转导和钙离子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子鼠大脑发育。.3、.阐明了PFASs肝脏毒性的分子机制――PFASs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受体(PPARs),干扰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和转运发挥毒性作用,而肝脏枯否氏细胞介导了这一过程,PFASs刺激枯否氏细胞分泌IL-1β和TNFα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通过激活NF-κB通路来抑制PPARα及下游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脂类在肝脏中的累积。提出CTE-1/MTE-1是PFASs暴露的敏感效应基因。. 在Environ. Sci. & Technol.和Toxicol. Sci.等重要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目前SCI他引256次。项目执行期间,项目负责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青年学术骨干晋升为副高职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分子生态毒理学效应及危险评价
典型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及生态毒理机制的研究
典型全氟有机污染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归趋与风险
全氟辛酸(胺)的分子生态毒理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