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鸟类的鸣声特征能为研究鸟类系统及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提供重要的信息,鸣声可用来辅助区分亚种,乃至确立新种。在很多鸟类物种中,亚种之间通常存在明显的鸣声分化。白头鹎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小型鸣禽,该物种共有4个亚种,在我国大陆地区分布的指名亚种与两广亚种相邻分布,且两者间存在显著的外型差异,故猜测是否存在相应的鸣声分化。本研究拟分别对异域分布的和在交汇区同域分布的两亚种鸣声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运用鸣声回放实验,验证白头鹎能否区分不同亚种的鸣声,从而揭示亚种间的鸣声行为隔离是否存在。本项目试图从鸣声行为角度探寻该物种的亚种分化。
本项目按照计划及进度安排,三年内顺利完成了预期研究内容,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回答了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从鸣声行为角度,通过鸣声回放实验探讨鸟类的亚种、地理种群分化。以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大陆白头鹎分布范围内不同地点分别采集其鸣唱样本,首先分析比较了两个亚种间(P. s. sinensis & P. s. hainanus)、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鸣唱差异,发现鸣唱的频率、时间等数量性状在亚种间、乃至地理种群间均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其质量性状上存在一定差异。然后在不同分布地对白头鹎进行了亚种间、同一亚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间的一系列鸣唱回放实验。通过研究实验对象对不同鸣唱的反应,探讨了亚种之间、以及同一亚种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鸣声分化关系。通过对系列实验中受试个体在回放过程中及回放后10个行为反应指标的统计,发现这些反应指标均未出现显著差异,从而认为受试白头鹎对这些不同亚种、不同地理种群鸣唱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同时结合鸣唱特征分析证据,初步认为白头鹎并未出现明显的鸣唱分化,这可能由于不同种群、乃至不同亚种间地理距离造成的隔离并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不足以产生鸣声上的生殖隔离。 此外,作为项目的延伸内容,本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还对另一鸟类物种——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进行过鸣唱回放实验,探讨了该物种对鸣唱回放反应的特点及机制,并且还延伸到该物种对环境噪音回放的反应机制。目前已发表相关SCI 论文,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汇报和展示过本项目相关研究工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瞬态波位移场计算方法在相控阵声场模拟中的实验验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不同覆压条件下储层物性变化特征及水驱油实验研究
分层地质类材料靶体抗超高速侵彻模型实验
小议《针灸大成》之金针拨障术
白头鹎新建殖民种群间鸣唱方言屏障作用研究及回放检验
白头鹎两广亚种和指名亚种表型分化的遗传基础及其演化机制
纵纹腹小枭在中国的亚种分化及鸣声行为研究
白头鹎适应性产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