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基块体金属玻璃(BMG)具有高强度、低成本的特点,某些体系的玻璃形成临界尺寸已达到厘米量级,但单一非晶相的BMG材料缺少宏观塑性,制约了作为结构材料的应用。在BMG合金的基础上,通过成分演化,形成晶体第二相均匀分布于非晶相基体上的内生复合结构,以此来促进形变过程中多重剪切带的形成,有可能成为改进其宏观塑性的有效途径。本项目拟系统研究Cu46Zr42Al7Y5、Cu44.25Ag14.75Zr36Ti5、Cu49Hf42Al9三种可形成厘米尺度BMG的铜合金体系,澄清凝固组织对合金成分与冷却速率的依赖关系。根据合金在成分空间上的相选择规律,获得初生晶体相均匀分布于非晶相基体上的内生复合结构。复合结构块体材料的临界尺寸可接近厘米尺度。通过研究这些复合结构中初生相的类型、形貌、体积相对量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优化出高强度与良好塑性匹配所对应的最佳微观结构与合金成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双粗糙表面磨削过程微凸体曲率半径的影响分析
热塑性复合材料机器人铺放系统设计及工艺优化研究
金属锆织构的标准极图计算及分析
复合材料结构用高锁螺栓的动态复合加载失效特性
多组元玻璃形成合金体系的复合结构与强韧化
高熵合金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梯度层界面设计与强韧化机理研究
网状结构石墨烯增强钛合金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与性能
合金化与复合协同强韧化原位自生MoSi2基纳米晶复合涂层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