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动物实验表明,运动减退、制动或肌肉去负荷均可使骨骼肌出现明显的废用性萎缩。而临床上许多疾病(如瘫痪)或治疗措施(如骨折固定等)常常伴有运动减退或要求制动与肌肉去负荷。因此研究这些情况下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机理,进而寻找出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的有效措施,是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等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肌梭是骨骼肌内的一种重要感受器,研究表明,当肌梭传入活动减少时,肌萎缩的程度加重,而肌梭传入放电增加则可以对抗废用性肌萎缩。我们认为:废用条件下肌梭的改变是肌萎缩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大鼠比目鱼肌缩短位制动(石膏固定)作为肌肉废用模型, 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并应用透射电镜、化学分析、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激光共聚焦扫描等技术,研究废用条件下肌梭的改变及其与肌萎缩之间的关系,以阐明肌梭在废用性肌萎缩发生中的作用,并研究通过兴奋肌梭而防治肌肉萎缩的仪器和药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脑功能网络研究
从肌梭的改变探讨正弦波振动对抗废用性肌萎缩的作用机制
从梭内肌钙稳态改变引发的肌梭收缩特性的改变探讨失重性肌萎缩的发生机制
从模拟失重条件下肌梭的变化探讨肌萎缩的发生机理
达乌尔黄鼠冬眠期抗废用性肌肉萎缩的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