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域森林时空变化及其破碎化趋势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并且蒙特利尔进程已将其作为评价可持续森林经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相关于森林生态系统产品及服务的可持续性,同时,空间意义明确的森林变化及破碎化模式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碳核算及气候变化等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我国南方广大集体林区存在高频的森林采伐、更新活动。本研究基于1984至2008 年 每2年一次采样的Landsat TM/ETM+数据,发展自动化的植被变化追踪遥感模型重建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干扰及扰后恢复历史并建立其时空模式图,在此基础上发展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非传统的景观指数)评价森林破碎化状态与趋势并将任意森林像元归并为内部、孔洞、斑块、边界、过渡及不确定等六种成分中某一成分,从而生成具有明确空间意义的破碎化模式图并分析破碎化过程及破碎化成分的时间规律,以服务于碳核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科学需求和政策发展
大地域森林时空变化及其破碎化趋势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并且蒙特利尔进程已将其作为评价可持续森林经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相关于森林生态系统产品及服务的可持续性,同时,空间意义明确的森林变化及破碎化模式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碳核算及气候变化等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10-2012年,按照研究计划,项目组在基于遥感的森林变化检测方法、森林破碎化模式特征刻画及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等方面从全球、国家、区域及局部尺度上开展了系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3篇, EI收录6篇(3篇检索证明暂时未到),培养研究生2名。 基于Matlab、VC和ERDAS Modeler, 开发了森林破碎化及干扰模式分析模型一套。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森林变化、森林破碎化及干扰模式变化图件,还挖掘了导致这些森林变化和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这些森林变化及破碎化图件,反映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及森林经营过程所遭受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及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同时生成的图件还传递出空间意义明确的森林干扰模式信息,即高人为干扰位置及高自然干扰区域。这些信息为我们发展造林、采伐方案,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等提供针对性极强的空间参考。最后,项目组对导致森林破碎化的驱动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识别了城市化、人均GDP、国民受教育程度等重要的驱动因素,为降低森林进一步破碎化,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受基金资助,项目组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国际学术交流。总体上,项目组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研究任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基于类型变化追踪模型的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
基于模型-遥感整合的人工林应对干扰及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
中国南方多云区域植被物候遥感探测方法研究:基于重建的高质量Landsat时间序列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高寒草地植被对积雪变化的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