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首次建立在我国典型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的臭氧FACE试验平台,研究模拟2030年前后我国近地表臭氧浓度条件下的作物-大气界面臭氧通量与作物光合响应的相互关系。通过测定作物冠层臭氧浓度和气孔导度,估算作物-大气界面的臭氧通量,并针对作物光能捕获、电子传递、气体交换和CO2固定等臭氧敏感光合作用过程的响应规律及机制进行研究,给出作物-大气界面臭氧通量与臭氧光合损伤的相互关系,建立和验证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作物损伤风险的臭氧通量评价方法,评估我国近地表臭氧浓度快速增长前景下的作物臭氧生态风险,为国家制定可持续农业与粮食安全保障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根际生物活性对大气臭氧浓度升高的响应机理研究
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大豆残茬—土壤反馈对大豆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绿化植物与大气间BVOCs交换的影响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水稻土中紫色光养细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