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在水土保持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已成为土地退化最为主要的影响因子,且有加剧趋势。本项目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人类经济活动改变对土地退化的影响过程、驱动机制与优化途径。借助"3S" 和PRA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生态状况的诊断和动态分析,构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权益相关者视角分析土地退化的影响,并按照IAD框架中的八项原则阐明城镇建设、农地利用中土地权益相关者间的权责分配及对土地退化的反应机制;利用DPSIR分析框架展开土地退化动态规律研究,揭示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土地退化动态驱动机制;提出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退化防治的综合技术体系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决策依据。
基于SPOT/VGT数据、气象站点数据,运用影像处理、时滞相关法分析重庆市1999~2010年期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近10a明显增加,特别是大规模进行退耕还林时期增加最为迅速;植被覆盖年内变化与降水、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表明人类活动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植被覆盖年内周期变化与降水、特别是气温的相关性显著,但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相关性不显著。初步分析表明,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耕地保护和植被生态建设等是12a间重庆市植被覆盖上升的重要因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正在呈现。采用PSR剖析了影响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分布的自然力和非自然力的作用,揭示了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分别以县、镇、村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居民点分布现状与该村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进行优化。提出了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基本概念系统,认为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是3大模块、3大层次、3种类型和3种维度的融贯综合。通过驱动力分析,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措施与途径,以求能有助于土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些克服排他性土地规划问题的措施,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提供了分析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重庆三峡库区富营养化发生条件与机理研究
长江三峡贯通在重庆——秭归段的沉积学证据研究
三峡库区屏障带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数值模拟
快速城镇化地区社会结构的灾变过程研究- - 以三峡库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