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但其促进中性粒细胞分化成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最近,我们证实在健康人及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中,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时,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发挥关键作用;NAMPT的底物维生素B3(Vit B3)可诱导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中性的粒细胞;健康人(n=6)口服大剂量的Vit B3 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高。这提示口服价格低廉的Vit B3 具有可代替需注射且价格昂贵的G-CSF治疗患者的巨大潜能。本项目拟研究:1、临床应用G-CSF治疗化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健康人相似,都是NAMPT依赖的?2、利用小白鼠化疗导致粒细胞减少症的模型,明确 Vit B3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的功能、副作用以及作用机制,为 Vit B3进入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酶学等技术,以大鼠模型及化疗的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首次发现:1.口服大剂量Vit B3(500mg/kg.d)可促进正常大鼠中性粒细胞生成,停药7天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与G-CSF的作用相仿),而对重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亦无明显改变;2.在正常大鼠模型中,VitB3与G-CSF均通过“NAMPT—NAD+—SITR1”途径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两者均促进转录因子C/EBPα, C/EBPε, SIRT1, SIRT2, G-CSF和G-CSFR的表达,但与G-CSF不同的是,VitB3刺激下C/EBP-β表达无改变;3.在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大鼠模型中,G-CSF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但500mg/kg.d VitB3无明显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的作用;4. G-CSF可促进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生成,而其血浆NAMPT和NAD+浓度无明显增加,该过程可能是非依赖“NAMPT—NAD+ —SITR1” 途径的, 这可能是NAMPT的底物VitB3无明显促进化疗后的粒细胞生成作用的原因;5.检测3例广西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患儿的基因序列,未发现国外已报道的与SCN相关的基因突变,意味着中国的SCN可能与新的突变位点相关。另外我们还首次发现了:6.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的血浆PBEF(NAMPT)浓度在疾病的急性期增高高,缓解期下降;死亡病例PBEF浓度较高。PBEF有望成为HLH诊断、鉴别诊断与预后判断的临床标志物;7.PBEF与儿童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显著相关,PBEF浓度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可作为ALI/ARDS患儿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因素。上述结果提示:口服500mg/kg.d VitB3及注射G-CSF均可通过“NAMPT—NAD+—SITR1”途径促进正常大鼠中性粒细胞生成;但VitB3对化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无明显促进粒细胞生成的作用,而G-CSF促进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粒细胞生成是非依赖“NAMPT—NAD+—SITR1”途径的可以解释该现象;在3例广西SCN患儿中未检出已知与SCN相关的基因突变,中国SCN可能与新的突变位点相关;PBEF与多种儿童炎症性疾病相关,有望成为诊断儿童HLH及ALI/ARDS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Baicalin provides neuroprotection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ice model through Akt/Nrf2 pathway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Expression of MTERF3 gene in breast carcinoma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电针改善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神经调节机制研究
rhIL-1Ra防治肿瘤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理机制研究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在中性粒细胞为主型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IDO/AhR轴调节中性粒细胞促进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