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中-蒙边境地带性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组成的草原植被样带为研究平台,应用化学计量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长期禁牧和过度放牧样地内植物优势种叶片、群落地上生物量、凋落物、根系、不同土壤颗粒组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中C、N、P化学计量关系的比较研究,结合稳定性同位素特征分析和土壤碳矿化培养实验,探讨沿水分梯度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组分间的交互作用与反馈机制,揭示放牧对生态系统C、N循环的调控机理,并对放牧促进/减缓氮循环假说进行验证。从而不断深化我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预测降水量变化和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为指导我国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草原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驱动蝗灾发生的水分调控机理
荒漠草原沙漠化对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高山林线交错带灌丛植物―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石漠化区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