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促皮肤创面愈合活性多肽的发现、结构、功能与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81760648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36.00
负责人:杨新旺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杨美凤,李小洁,贾文姬,曹小青,边温馨,宋咏丽
关键词:
结构与功能创伤修复活性多肽机制皮肤
结项摘要

Rapid and effective wound healing of damaged skin is crucial for human beings, however, wound healing continues to be a considerable challenge in clinical trials. Considering that no satisfactory healing methods currently exist for secondary chronic w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and treatment to promote wound healing is crucial. As a natural resource of bioactive peptides, amphibian skins possess excellent wound healing potency and potential; however, the related molecular basi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hrough our initial peptide separation procedures, highly diverse novel wound-healing promoting peptides (WHPPs) were found in the skin secretions of the amphibian Odorrana andersonii. This program intends to 1) identify novel WHPPs in Odorrana andersonii skin secretions by a combination of proteomic/peptidomic, genomic, and pharmacological methods; 2) test the wound-healing promoting activities of these WHPPs on cellular and animal levels; and 3) perform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e-functional relationship of WHPPs and 4)elucidate the related molecular mechanisms. This program will greatly increase our knowledge on the information of WHPPs , provide novel clues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impressive wound healing potency of amphibian skins and great diversity of novel wound-healing promoting drug candidate

皮肤受损后的快速愈合对人体至关重要,但创伤修复仍然是临床中让人比较头疼的问题,鉴于目前对皮肤损伤继发的难愈合性皮肤创伤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寻找新型促创面愈合药物迫在眉睫。作为天然活性多肽资源宝库的两栖动物皮肤具有出色的创伤修复能力,然而相关的活性多肽分子还知之甚少。项目组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中,通过多肽分离纯化,发现云南臭蛙皮肤分泌物中含有数目庞大的新型促创伤修复活性多肽分子群。本项目旨在通过蛋白质/多肽组学、基因组学结合药理学活性追踪手段,全面识别云南臭蛙皮肤中促创伤修复肽类分子群,测定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上的促创伤修复活性,开展其结构与功能研究,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其促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望极大的丰富我们对两栖动物皮肤促创伤修复活性多肽的认知,为我们理解两栖动物强大的创伤修复能力提供新的分子线索,同时提供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促创伤修复活性多肽分子。

项目摘要

皮肤受创后的快速修复对人体至关重要,但创伤愈合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让人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重,各种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导致的慢性创口增多的当下。鉴于目前对皮肤损伤后的愈合困难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促创伤修复药物的研究一直人类医学中的永恒主题。皮肤裸露且生活环境复杂的两栖动物的皮肤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能在受到损伤后快速且无痕修复,然而相关的活性多肽分子还知之甚少。在本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在云南、贵州等地,野外采集到云南臭蛙、花臭蛙、绿臭蛙、泽蛙等多种两栖动物,通过多肽组学、基因组学结合药理学活性追踪手段,从这些两栖动物皮肤中识别了一系列新型促皮肤创面愈合活性多肽,如OM-LV20、第一个来源于两栖动物的具有促修复活性的Cathelicindin家族活性肽:Cathelicindin-OA1、目前已知活性最强物质之一的RL-QN15、第一个来源于两栖动物的同源二聚体多肽OA-GD11、OA-GL11、OA-FF10等,测定了这些活性肽的一级结构、翻译后修饰类型、毒副作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上的促创伤修复活性,同时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和动物水平上初步阐明了代表性活性肽的促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此外,项目组还发现了一些列具有抗皮肤光损伤、降尿酸、神经保护等活性的多肽分子,开展了其结构与功能、机制研究。在该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共计发表SCI研究论文25篇(SCI论文23篇、核心期刊2篇),其中一区TOP文章5篇、二区TOP文章4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10.43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同时19项国家发明专利受理、1项PCT国际专利受理;实现专利技术转移3项。总体而言,该项目丰富了我们对两栖动物皮肤促创伤修复活性多肽的认知,为我们理解两栖动物强大的创伤修复能力提供新的分子线索,同时提供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促创伤修复活性多肽分子,促使项目组在相关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区域优势的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3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DOI:
发表时间:2018
4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5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杨新旺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促皮肤创面修复和虫体断肢再生的美洲大蠊活性多肽研究

批准号:31702021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都二霞
学科分类:C0403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基于“创面内源性蛋白酶水解显效”作用特征的珍珠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活性多肽(群)的发现研究

批准号:81903919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兰太进
学科分类:H3218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LLLT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细胞作用机制研究

批准号:81000685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陈鹏
学科分类:H2804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截短型eIF3e基因治疗促皮肤创面愈合及分子机制探究

批准号:81801924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都慧聪
学科分类:H1703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