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角膜炎是当前发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部分细菌性角膜炎病情反复病程迁延,且药敏试验鉴定敏感的抗生素,临床应用疗效甚微,出现体内体外相分离的现象。基于临床思考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提出假说:慢性难治性细菌性角膜炎与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形成有关。BBF指细菌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后,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并将其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样物,其毒力、耐药性和抗免疫性较浮游态菌均大大增强。本课题就以临床分离的眼科常见菌作为研究对象,就BBF的存在性、生物学特性、对其的干预等方面分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部分进行研究,从而为探讨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继而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本课题组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眼科感染常见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研究;眼科表皮葡萄球菌BBF相关基因及毒力基因的研究及眼科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及对BBF药物干预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96株表皮葡萄球菌中,CRA实验的阳性率为34.38%,结晶紫微孔板实验的阳性率为28.13%,BBF相关基因icaA基因检测的阳性率为40.63%。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CRA实验的阳性率为55.56%,结晶紫微孔板实验的阳性率为51.90%,BBF相关基因icaA基因检测的阳性率为11.11%。2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CRA实验和结晶紫微孔板实验的阳性率均为0,BBF相关基因pslA基因检测的阳性率为31.03%。三个菌种之间CRA法和结晶紫微孔板法的检测的BBF形成能力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银染法和结晶紫法均能清晰地显示BBF形成的结构特点,SEM可以观察BBF的三维立体结构。浮游状态的BBF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其BBF相关基因icaA,sarA的的mRNA表达结果为,BBF强阳性株>BBF阳性株>BBF阴性株;毒力基因atlE, zinC的的mRNA表达结果为,BBF阴性株<BBF强阳性株<BBF阳性株。随着BBF的形成,BBF相关基因icaA其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其相对表达量在培养1d时最高,培养7d时最低,仅有微量表达(P<0.05);BBF相关基因sarA其mRNA相对表达量在培养1d时最低,培养3d的表达量与培养1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其表达呈升高趋势,培养7d时表达最高(P<0.05)。随着BBF的形成,毒力基因atlE及zinC其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其相对表达量在培养1d时最高,培养7d时最低(P<0.05)。BBF阳性菌株的耐药率(除万古霉素外)高于BBF阴性菌株(P<0.05)。万古霉素、夫西地酸、双氯芬酸钠对BBF表现为抑制作用(P<0.05);红霉素、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对BBF表现为促进作用(P<0.05);妥布霉素的浓度在2~512mg/L范围时对BBF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1024mg/L、2048mg/L的浓度时对BBF表现为抑制作用(P<0.05)。利福平在2~128mg/L的浓度范围内对BBF有促进作用(P<0.05),在512~2048mg/L的浓度范围内对BB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基于纳米铝颗粒改性合成稳定的JP-10基纳米流体燃料
Image super-resolution based on sparse coding with multi-class dictionaries
Phosphorus-Induced Lipid Class Alteration Revealed by Lipidomic and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in Oleaginous Microalga Nannochloropsis sp. PJ12
痤疮丙酸杆菌细菌生物膜- - 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发病与耐药机制
天然免疫识别细菌生物膜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巨噬细胞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基于碳量子点构建可溶性微针贴片用于细菌性角膜炎的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