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同位素组成近年来被证明是指示氧化还原状态的有效示踪剂,本项目将建立广西东攀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之交连续剖面的Mo同位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随时间演化曲线,探讨Mo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和自生Mo之间的相关性。补充相对浅水相宜昌兴山峡口剖面P/T"事件层"附近灰黑色页岩的Mo同位素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富集特征,探讨不同沉积相(深水相和浅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危机期间保存下来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信息的差异。利用已有的Mo同位素模型,对缺氧事件中有机碳埋藏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加深对二叠系-三叠系(P/T)之交环境突变过程中古海洋性质的认识。
本研究对华南二叠系-三叠系(P/Tr)之交不同沉积相(代表斜坡相的鄂西峡口剖面,恩施天桥和甘溪剖面和代表深水盆地相剖面贵州新民剖面,四川广元上寺剖面等)进行了逐层采样,共采集样品1000多件,同时收集了浙江煤山(P/Tr)界限层附近的泥灰岩样品,并对以上样品的Mo同位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已完成的数据表明,不同的沉积相(台地、斜坡和盆地相)具有相似的δ98/95Mo演化规律,表现为长兴期具有相对偏重的δ98/95Mo,随后逐渐有偏轻的变化趋势,伴随着短暂的波动后,在P/Tr界限附近具有偏轻的δ98/95Mo 组成。此外,长兴期自生Mo明显富集,U/Mo比值相对较小,也许与同期大规律海侵并达到最大有一定的关联。长兴期后自生Mo的富集程度逐渐降低,δ98/95Mo有逐渐偏轻的变化趋势,表明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伴随绝灭事件的发生。华南P/Tr之交不同沉积相的δ98/95Mo和氧化还原敏感指标在空间上有相似的演化趋势,但是振荡的幅度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区域沉积环境差异有关,如碎屑物质的风化剥蚀对海水成分的响应程度不同。华南晚二叠世不同沉积相剖面(峡口,安顺,新民)存在的火山灰层与绝灭层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表现为有机碳同位素的负漂,表明同期海洋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变化,包括海洋初级产生力的急剧降低(多种生产力指标)、沉积环境从厌氧到氧化环境的转化(黄铁矿分布特征)、潮湿环境导致风化强度的增强等,与δ98/95Mo演化趋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对比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和二叠系-三叠系(P/Tr)之交两次绝灭事件记录的Mo同位素组成,结合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数据分析,发现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之交古海水的δ98/95Mo在0.5~1.0‰之间变化,而在Hirnantian 期存在一次明显的氧化事件。上寺剖面晚二叠世大隆组硅泥质岩具有较高的U/Mo比值,表明晚二叠世也处于一个相对厌氧的环境,部分缺氧-滞留环境的δ98/95Mo接近海水的同位素组成,表明晚二叠世的古海洋并不是完全缺氧,缺氧事件仅发生在晚二叠世晚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华南二叠系-三叠系之交古海水的Ca同位素组成及指示意义
华南二叠系-三叠系之交古海水的Cu同位素变化特征及意义
下扬子深水相大隆组黑色岩系对晚二叠世末大洋缺氧事件的响应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湖北宜昌峡口剖面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高分辨硼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海洋酸化事件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