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婚配制度和多父本格局是进化生态学的研究热点。蛇类同窝多父本现象的成因、同窝不同父权后代的适合度差异、多父本的进化适应意义是学术界普遍感兴趣且尚待解答的重要科学问题,但相关研究十分匮乏,迫切需要利用恰当的模型动物开展深入的研究,以便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本项目拟以舟山眼镜蛇为研究对象,通过夜视摄像机全程监控眼镜蛇的交配行为、利用微卫星技术检测多父本格局、检测后代适合度研究其婚配制度和多父本格局。内容:测定舟山眼镜蛇自然种群中同窝多父本格局,饲养幼体并测定幼体适合度,以检测多父本格局与后代适合度的关联性;检测同窝后代父权格局与交配的先后顺序、雄性个体大小或质量(身体状态)的关联性;检测舟山眼镜蛇是否存在跨年精子储存现象。本项目旨在探究婚配制度对繁殖成功率的影响,分析多父本的进化适应意义,并为舟山眼镜蛇的人工驯养繁殖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成功分离鉴定了13个舟山眼镜蛇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各位点等位基因数在4-12之间;观测杂合度0.213–0.854;期望杂合度0.301–0.838。这些微卫星标记可直接运用于舟山眼镜蛇的亲子鉴定研究。用其中的9个微卫星标记对15条野外雌蛇进行后代父权鉴定,发现其中6条(40%)雌蛇的同窝后代为多父本,9条雌蛇(60%)的同窝后代为单父本。两种繁殖模式的母体的体长、产后体重、窝卵数、平均卵重和窝卵重均无显著差异。多夫制母体的后代有3–5个父本,平均值为3.8。繁殖策略不影响每窝后代的性比。幼体的形态和大小数据总体上受性别和繁殖策略的影响。去除卵重影响后,多夫制雌体的后代的体重和头长较大,体长和头宽差异不显著。此外,繁殖策略不影响后代早期存活率。不同母体的后代的体长、体重和头宽差异显著,而头长差异不显著,不同雄蛇的后代体长、体重、头长和头宽差异均不显著。对在中国和越南分布的269条舟山眼镜蛇进行规模化采样并进行cyt b 测序,检测到39个单元型,单元型多样性(0.863)和核苷酸多样性(0.827%)较高。对其中262条个体成功进行微卫星分型,发现每个位点平均等为基因数3.33–8.50,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区间分别为0.440–0.753和0.347–0.631。综合微卫星和线粒体cyt b 标记结果,支持把舟山眼镜蛇区分为三个主支:ZW,M+GY,HN+VS+QX。研究还发现同窝后代父权格局与交配顺序有关。越冬前雌雄混养,越冬后雌雄分开饲养的舟山眼镜蛇当年不产卵。这一结果提示舟山眼镜蛇母体内不存在跨年的有效精子储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曼氏无针乌贼的多父本婚配制度及其对种群遗传变异的影响
食性和猎物抗性驱动的舟山眼镜蛇毒地理变异
舟山眼镜蛇卵和幼体特征地理变异的成因分析
舟山眼镜蛇热需求及其产卵和越冬巢址热环境的遥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