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块体处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界带,同时受高原羌塘地块挤出、华南块体阻挡和缅甸微板块的强烈影响,引起强烈的变形和地震活动,东边界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尤为突出,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构造关系的理想场所。GPS在川滇的广泛监测研究,使我们对该地区变形方式和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东南部的小江断裂,由于GPS数据密度的限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滑动速率和应变应力分配的细节,阻碍我们深入认识滇中各构造单元在调节高原构造变形中的作用,及其与地震活动的构造关系。2008年汶川地震在滇中地区引起正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课题将充分利用所有GPS资料,在小江断裂加密布点观测,测定小江断裂构造应变应力分布,研究川滇构造变形模式及其积累的地震潜势;综合构造应变应力分布和汶川地震应力的影响,评估川滇南部各断裂近期地震危险性,探讨高原东边界带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课题主要研究目标为,从运动-动力学角度,以青藏高原东南边界带为研究对象,主要用GPS资料,结合InSAR、水准测量等资料,研究长期构造运动和区域强震影响,探讨高原东边界带强震活动的运动-动力学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通过数据收集和局部加密观测,获取经过加密观测的、观测点最多、观测次数最多的川滇区域形变场,主要是GPS形变场,也有龙门山地区的InSAR形变场,以及龙门山地区、滇中地区的水准测量形变场;(2)分析近期强震(主要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川滇地区的同震形变和震后形变影响,有密集的GPS同震形变,InSAR同震形变,GPS震后形变;(3)扣除近期强震(2008年汶川地震)对川滇区域形变的影响,获得经过加密观测的、观测点最多、观测次数最多的川滇地区长期构造运动GPS速度场;(4)以经过加密观测的、观测点最多、观测次数最多的川滇地区长期构造运动速度场为约束,研究高原东南部断裂(小江断裂、丽江-小金河断裂、红河断裂等)长期构造滑动速率、应变应力分配方式、构造变形模式;(5)以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和震后形变为约束,研究汶川地震破裂滑动分布和震后形变模型,并分析其对川滇地区的同震和震后应变、应力影响;(6)考虑长期构造变形模式、强震(2008年汶川地震)应力的综合影响,研究分析川滇地区地震周期和近期区域地震危险性。2010年以来,课题组根据课题批复计划,努力按计划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研究内容基本完成。对于川滇近期强震破裂滑动分布、对川滇地区同震和震后形变影响、以及对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我们主要研究了大的、比较重要的2008年汶川地震。其他相对较小的地震,基于研究时间较少和影响较小的考虑,没有过多涉及。研究表明,大陆现今活动构造变形不是大滑动量和高速率的断裂和块体运动,而是有限制的较低速率的块体运动。长期构造运动与区域强震应力共同影响着区域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关系研究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喷口深部构造地震层析成像
南黄海中、古生界复杂地质构造地震成像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