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核的弹性散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传统弹性散射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长程吸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典弹性散射理论指出,当弹靶核之间的距离d大于反应系统的强吸收半径r时,没有核核相互作用。然而,在晕核的弹性散射实验中却发现,当d远大于r时,就已经有核反应发生了。在大碰撞参量时发生的核反应抑制了弹性散射,从而导致某些角度弹散截面的急剧下降,这就是长程吸收。长程吸收起源于弹核的晕结构。实验数据表明,长程吸收对弹核入射能量以及靶核的性质有依赖。.本课题将进行8 MeV/u 6He+209Bi弹性散射实验,并结合前人的实验数据,研究长程吸收对入射道的依赖,以期揭示其中的物理。
本课题研究紧跟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晕核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国内实验设备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核由中子晕核6He改为质子晕核8B。研究内容以“长程吸收”为中心,同时研究8B轰击重靶反应中破裂反应道与弹性散射道之间的耦合效应。本课题研究基本按照申请书中设计的研究内容开展,在实验方法、探测器研制和使用、物理结果等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次级束流线RIBLL上完成了21 MeV/u的8B+208Pb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测量实验。入射束流能量约为弹靶系统库仑位垒的3倍。本次实验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在8B次级束流流强较小品质较差,次级束束斑直径约2 cm的束流条件下,利用两块自行研制的大面积位置灵敏PPAC探测器以及双面Si多条探测器组成的探测系统,成功的测量了实验室系4°—23°范围内8B弹性散射产物的微分截面角分布,角分辨好于1°。由此我们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在低流强低束流品质下开展晕核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测量的实验方法,为利用RIBLL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研究铺平了道路。.2、研究了双面Si微条探测器(DSSSD)在穿透工作模式下,由条与条之间的区域(interstrip gap)引起的“电荷分配”和“电荷不完全收集”效应。研究发现,当粒子从Si微条探测器P面入射时,探测器P面的interstirp区域会导致P面相邻两条之间存在“电荷分配”效应,但对N面负电荷的收集影响很小;探测器N面的interstrip区域会导致正电荷无法被P面条完全收集,正电荷不完全收集事件所占的比例与背面interstrip区域的面积大小成正比,同时N面的interstrip区域还会导致N面相邻条之间存在“电荷分配”效应。.3、实验结果说明,在8B入射能量为库仑位垒3倍左右时,8B+208Pb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中没有“长程吸收”现象。这说明,在这个入射能量范围内,8B+208Pb反应中,8B的破裂、融合等反应机制对弹性散射反应道的影响可以忽略。.4、利用CDCC理论对8B的破裂反应道(8B→7Be+p)与弹性散射道之间的耦合效应进行了计算,并提取了8B+208Pb的反应总截面。计算表明,与中子晕核为弹核的弹性散射反应相比,在这个入射能量范围内8B轰击重靶的弹性散射中耦合道效应很弱,可以忽略。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甘肃省粗颗粒盐渍土易溶盐含量、电导率与粒径的相关性分析
倒装SRAM 型FPGA 单粒子效应防护设计验证
晕核弹性散射产物的角分散研究
稳定核激发态中的晕现象
质子晕(皮)核探索
双质子晕核17Ne和双中子晕核17B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