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拟以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为模式动物,通过标志重捕方法,DNA亲缘分析方法以及矩阵模型分析雌鼠终生繁殖贡献。从分子,个体和群体这三个不同层次研究社群遗传亲近度及社群大小对布氏田鼠繁殖,成活及个体适合度的影响;并将明确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在小哺乳动物群居性进化中的作用。研究野外自然条件下布氏田鼠家群个体间的遗传关系,布氏田鼠的助亲行为对仔鼠的生长发育与存活率的作用,评估集群中助亲行为的广义适合度。分析和研究个体适合度综合指标在其群居性生活史中的变化,以期探讨群居性或社群大小以及洞群内个体遗传亲近度对动物个体适合度的影响。揭示啮齿动物群居生活的进化机制,深入分析其社群行为及种群动态特征与规律,为鼠害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本研究以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为模式动物,通过标志重捕方法、室内布氏田鼠生长和行为观察、微卫星分析方法,从分子,个体和群体这三个不同层次研究社群遗传亲近度及社群大小对布氏田鼠繁殖,成活及个体适合度的影响,明确亲缘选择在小哺乳动物群居性进化中的作用。.通过连续的标志重捕方法,2010-2012年野外自然社群数据表明,当年新生雌鼠在性成熟后一直没有离开出生的洞群,且其中一部分雌鼠没有参与繁殖,具备了对与其有亲缘关系的雌鼠进行助亲的客观条件;田鼠幼鼠的出窝率数据表明,有助亲者存在的洞群,田鼠幼仔的出窝率在60%左右,而无助亲者的洞群的田鼠出窝率为45%左右,充分表明,助亲者的存在提高了布氏田鼠的群体适合度。.通过微卫星亲缘关系鉴定技术,对重捕实验中的个体组织样品分析表明,野外自然条件下布氏田鼠家群个体间的遗传关系,表明在野外条件下布氏田鼠的群体亲缘关系指数为0.25-0.31,属于亲缘关系比较近,这与小型哺乳动物雌性恋家行为相一致,为助亲行为发生提供遗传背景,符合Hamilton亲缘选择假说。.实验室助亲者对幼鼠的生长情况分析表明,助亲组的幼鼠体重增长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无助亲雌鼠),且雌鼠分娩后体重恢复快于对照组,表明助亲行为可明显加快幼鼠的生长以及降低繁殖雌鼠的繁殖损耗,以便投入到下一轮的繁殖。虽然助亲者本身并没有参与繁殖,但其助亲行为可使得其亲缘个体的基因得到更好的延续。.行为观察数据分析表明,有助亲经验的亲缘鼠的抚育和筑巢行为次数都显著高于无助亲经验的亲缘鼠、非亲缘鼠,提高了幼鼠的存活率。有亲缘关系的助亲鼠的助亲效果较明显。故社群内较近的个体亲缘关系更有利于幼鼠的生长。.综合以上结果,布氏田鼠群居性主要以亲缘关系为纽带,恋家雌鼠通过助亲提高所在社群的幼鼠存活率,降低繁殖雌鼠的繁殖投资,增加广义适合度;同时这种机制也控制集群数量,过大的集群增加了近亲繁殖和种内竞争的机率,不利于种群的繁衍,因此,适合度综合指标决定了最优集群数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布氏田鼠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布氏田鼠种群遗传结构季节性变化研究
植物单宁影响布氏田鼠取食行为的神经机制
布氏田鼠种群越冬存活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