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策略是物种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繁殖特性,是与动物的适应和进化密切相关的。本项目通过分子实验分析、野外调查以及行为自动记录等研究方法的结合,明确极旱荒漠区两种代表性鸟类黑顶麻雀(Passer ammodendri )和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婚外交配行为的有无及其出现的频率、卵大小变化模式以及亲鸟递食规律,结合雌雄亲鸟及雏鸟的体况、遗传相关度、产卵顺序、环境因子变化等特征,探讨两种鸟类的婚配策略、卵大小投入策略、亲本递食策略及其产生机制。并通过这两种生态习性与生活史特征差异明显的雀形目鸟类的繁殖策略的比较分析,来阐明与极旱荒漠环境有关的雀形目鸟类繁殖策略及其机制。
安西极旱荒漠区黑顶麻雀在卵大小投入方面明显采取的是“窝减小”策略;繁殖期第二窝的窝卵数、卵大小及出飞率明显高于第一窝,在环境条件较好的第二窝时期繁殖投入大,高投入高产出;在与育雏期体况好的雄性配对时雌鸟会产更多的卵;荒漠伯劳不同窝卵数不同卵序之间,卵大小差异不显著,卵投入策略既不符合“窝减小假说”,也不符合“窝存活假说”;荒漠伯劳雌性体况指数显著优于雄性,在与育雏期体况好的雄性配对时雌鸟会产更大的卵;两种鸟类窝卵数和卵大小的权衡相关性都不显著。.本研究筛选出了12个多态性好的黑顶麻雀微卫星位点以及6个荒漠伯劳微卫星位点,可用于两种鸟及其他雀形目鸟类的种群遗传学研究。通过微卫星亲权分析表明,黑顶麻雀44.52%的巢存在婚外配现象,22.40%的雏鸟为婚外后代,初步分析认为高的婚外配比例与该黑顶麻雀种群良好的生存条件有关。荒漠伯劳平均婚外配巢的比例和婚外子代的比例分别为4.75%和1.37%,雄性亲本高的繁殖努力是荒漠伯劳产生低水平婚外父权比例的主要原因。.两种鸟类在繁殖期递食率等行为频次上,雄鸟显著高于雌鸟,说明两种鸟类雄鸟都有较高的繁殖投入,这是两种鸟类应对极端环境的繁殖策略之一。.本项目还明确了两种极旱荒漠代表物种的繁殖特征和巢址选择特征;对荒漠伯劳、红尾伯劳和黑顶麻雀的线粒体全序列也进行了测序和分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微咸水灌溉下砂层级配及覆砂厚度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三维点云预采样的曲面自适应布点策略及应用
转轮虫(Rotaria rotatoria)生活史策略对温度和食物密度变化的响应
南海珊瑚礁海域黑缘尾九棘鲈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藏北高原草甸荒漠繁殖雀形目鸟类的生态适应
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繁殖能学的比较研究
高原雀形目鸟类育幼行为的比较研究
雅鲁藏布江中游高山雀形目鸟类的繁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