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将言语工程、语音学、听觉心理学与言语测听相结合,重点研究汉语言语听障评估的新方法及其关键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言语测听研究平台,考察言语声学特征对听觉感知的影响,分析汉语元辅音听感属性的关键参数,构建汉语多维知觉结构;考察声调模式对听觉感知的影响,抽取描述声调感知模式差异的区分性特征,建立测听语料的声调感知校准因子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汉语的言语清晰度指数计算方法,并进一步利用统计分类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归纳不同特征的参数取值与听障具体缺陷、残障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优化汉语言语听障评估。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推进语音感知、声学参数、语言理解相结合的研究,提高言语测听的信度(可靠性),改善言语测听的效度(残障程度的评价、听觉言语功能缺陷的具体鉴别);也有助于规范言语测听语料,为听障言语测听、为人机交互中语音信息的感知和理解,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项目执行以,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研究工作实现重要进展。在汉语言语感知计算方面取得了“声学参数与言语感知的协同建模方法”、“汉语声韵母感知度量与知觉结构构建方法”、“汉语声母感知清晰度计算的算法”、“参数化汉语声调感知计算和增强模型”等一系列基础性研究成果;研发了自适应收敛式汉语言语识别率和识别阈的测听方法;自主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汉语普通话言语测听系统》,进一步实现了言语测听过程的可视化和自动化,为言语测听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辅助工具。经项目承担方清华大学和合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共同推广,目前全国已有包括台湾省在内的200余家医院或听力机构使用该系统进行听力检测及助听器验配服务,并被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评审中心发布的《人工耳蜗临床实验指导原则》订为“推荐使用的评估材料”。项目合作双方共发表(或录用)标注本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50余篇,相关研究工作获ACM Multimedia 2012 Grand Challenge Prize、2011年度“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优秀学生论文奖,201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以该项目工作为基础,项目组成员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进行专题学术报告,并应邀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共同筹建“深圳市沟通障碍评估及康复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晋升副高级职称,并担任了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毕业硕士研究生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在上述成果的支持下,项目组于2012年10月1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了由教育部主持召开的《汉语普通话言语测听关键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字[教NF2012]第25号)。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基于综合声学特征的汉语普通话言语测听等相关研究原创性强,汉语普通话言语测听系统在国内多家医院及听力评估机构的使用中获得了肯定,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语普通话言语测听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项目成果基础上,合作双方进一步将言语听障评估与言语信号知觉常性、言语认知过程和言语沟通康复训练相结合,申请“言语听障评估与沟通训练关键技术的研究”青年-面上连续资助,已获批准。新项目(61370023)将于2014年起执行。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言语听障评估与沟通训练关键技术的研究
词汇语言学性质对听障儿童言语听辨影响的研究
汉语普通话言语测听计算机化的研究
适合中国听障人群的电子耳蜗语音编码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