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原体是一类重要的农业有害微生物,专性寄生于植物的韧皮部筛管系统。由于不能人工培养与汁液摩擦接种,获得高纯度的植原体相对困难,致使对植原体全长基因组、功能注释及生理与代谢等缺乏系统研究。随着采用脉冲电泳从病株伤流液中分离植原体染色体DNA技术与高通量DNA测序技术的出现,为全长基因组序列分析与功能注释提供了技术条件。小麦蓝矮植原体(WBD phytoplasma)是我国特有种类,引起小麦蓝矮病。本课题拟采用脉冲电泳技术分离WBD植原体基因组DNA,利用新一代solexa测序技术测定全基因组序列,绘制出我国首例植原体全基因组图谱;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区(CDS)预测与功能注释,结构特性分析,图解植原体细胞生理与代谢过程、侵染致病过程。本研究既是本学科的重要理论问题,也将为利用靶标基因防治我国农林、园艺作物等的植原体病害探索新途径。
小麦蓝矮病是我国冬麦区小麦的一种重要病害,曾在西北地区大面积流行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病原为小麦蓝矮(WBD)植原体,由条沙叶蝉专化传播。目前,植原体尚不能人工培养,其基因组的获得对研究WBD植原体致病机理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首先将WBD植原体接种传播到繁殖寄主长春花上,以感染WBD的长春花为材料,通过差速离心和脉冲电泳的方法,成功分离到了WBD植原体基因组DNA,并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验证,其大小约为650kb。其次,通过基因组扩增技术对WBD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了大约40微克的基因组DNA,以用于基因组序列测定。最后,采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WBD基因组DNA进行测序,总共获得14,381,525,402 bp序列。通过CLC genomic work bench对这些序列进行组装,最终得到14个与已公布的翠菊黄化(AY)植原体基因具有同源性的contigs。这14个contigs总大小为645725 bp,占WBD基因组99.3%。对得到的14个conti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14个contigs含有875个ORF,其中编码237个膜蛋白,28个分泌蛋白和20个tRNA。对编码的蛋白进一步分析表明,WBD植原体体内糖代谢相关途径较完整,而脂类、蛋白和核酸代谢途径有缺失。本课题得到的WBD基因组序列将为研究WBD植原体的致病机理和灾变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利用靶标基因防治我国农林、园艺作物等的植原体病害提供了方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小麦蓝矮植原体RNA沉默抑制子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叶蝉传播小麦蓝矮植原体专化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小麦蓝矮植原体致病关键效应蛋白的鉴定及其致病机理研究
小麦蓝矮植原体毒性因子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