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区典型乡村“人口-聚落-生态”耦合机制及其优化调控模式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461041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50.00
负责人:罗光杰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龙拥军,李松,陈起伟,廖昕荣,张军以,廖晶晶,张斯屿,邢学刚
关键词:
岩溶山区自然村优化调控聚落形态人地关系
结项摘要

To choose 36 typical villages in Guizho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geographical spacial pattern based on topography and land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th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selected typical rural settlements and huma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the Karst plateau surface (Houzhaihe in Puding County and Wangjiazhai in Qingzhen City),Karst Canyon (Huajiang Canyon in Zhenfeng County) and Nature Reserve (Maolan in Libo County).Based on high-precis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survey in the field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taking rural settlement as the starting on the village scale (or the smaller scale), analyze the dynamic coupled process between the populationin and settlements in the village from the 1960s to 2010. Then evaluate the influence for the karst ecosystem from the micro-level dynamic coupled process between the populationin and settlements.Further analyze the coupling mechanism and mode of the typical rural regional "Population-Settlement-Ecolog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driving force and typical patterns of the optimization for spacial rural population, settlements and ecology, build the optimization modes of Karst mountainous rural "Population-Settlement-Ecology" geographical coupling system. Aimed at provide a basis for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ural area and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the Karst mountainous.

在贵州选择36个典型乡村地域,根据地貌、土地资源等空间组合格局的差异,结合社会经济背景,在岩溶高原面(普定后寨河、清镇王家寨)、岩溶峡谷(贞丰县花江峡谷)、自然保护区(荔波茂兰)根据内部差异选择典型乡村聚落及其人类活动地域,基于高精度的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以乡村聚落为切入点,在自然村域及以下的乡村聚落尺度上,分析1960年代至2010年人口、聚落空间耦合动态过程,从微观层面评价人口、聚落空间动态演变对岩溶生态的影响力,分析典型乡村地域"人口-聚落-生态"耦合机制与模式,对乡村人口、聚落、生态空间优化调控的特征、动力机制、典型模式进行研究,构建岩溶山区乡村"人口-聚落-生态"地域耦合系统优化调控模式。旨在为岩溶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石漠化退化土地治理提供依据,促进农村地域转型升级与统筹发展。

项目摘要

在贵州选择典型乡村地域,根据地貌、土地资源等空间组合格局的差异,结合社会经济背景,在岩溶高原面(普定后寨河、清镇王家寨)、岩溶峡谷(贞丰县花江峡谷)、自然保护区(荔波茂兰)根据内部差异选择典型乡村聚落及其人类活动地域,基于高精度的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以乡村聚落为切入点,建立了岩溶山区乡村“人口-聚落-生态”地域系统研究的基本空间单元;在聚落斑块尺度上探讨聚落的多元空间演化模式,在多重背景下的演变模式、内在机制,及其地域差异,评价了人口、聚落空间动态演变对岩溶生态的影响力;分析了贵州省20个深度贫困乡镇的乡村聚落的数量、区位、规模、离散度、通达性等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乡村地域人地系统特征,分析了典型乡村地域“人口-聚落-生态”耦合机制与模式;研究了乡村弃耕撂荒地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对乡村人口、聚落、生态空间优化调控的特征、动力机制、典型模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斑块尺度的人口密度分布数据,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区在喀斯特小流域尺度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4个研究区聚落空间格局优化情景;构建了涵盖岩溶高原、岩溶槽谷、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岩溶断陷盆地5种喀斯特地貌组合区的5个代表性喀斯特小流域类型乡村“人口-聚落-生态”地域耦合系统优化调控模式。研究结果在微观尺度研究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化,有助于深入理解聚落演化的多样性,为推进岩溶山区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石漠化退化土地治理提供依据。. 项目获得了一批研究喀斯特乡村的原始性数据,包括: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完成了全省喀斯特乡村人口数据空间化;完成了四个研究区1960s、1980s、2000s、2010s四期聚落空间分布数据和LUCC数据;完成了四个研究区近5000栋房屋的调查工作,建立了岩溶山区典型乡村聚落调查地理信息数据库;还建立了水土流失、坡耕地、交通、植被覆盖等多个不同尺度的反映研究区生态特征的数据库,为下一步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DOI:
发表时间:2019
2

基于混合优化方法的大口径主镜设计

基于混合优化方法的大口径主镜设计

DOI:10.3788/AOS202040.2212001
发表时间:2020
3

变可信度近似模型及其在复杂装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变可信度近似模型及其在复杂装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DOI:10.3901/jme.2020.24.219
发表时间:2020
4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镇巴县幅为例

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镇巴县幅为例

DOI:
发表时间:2020
5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DOI:10.7652/xjtuxb202112004
发表时间:2021

罗光杰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耦合于生态单元的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结构形态研究

批准号:51378067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武联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脆弱生态约束下岩溶山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导向模式研究

批准号:40561006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苏维词
学科分类:D011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3

典型喀斯特地区城市“空间-人口-经济-生态”系统动态耦合机理及优化调控

批准号:41861035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李松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34.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组织机理及其优化模式

批准号:41471145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周国华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