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鱼属是一类流水性底栖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是区域性生物地理学和适应性进化研究的理想类群。但其物种分类与命名、系统地位、属级概念及属下归类仍存在诸多问题。本项目拟用基于性状/系统树的物种界定方法,找出推断中物种之间固定的形态差异,用进化物种概念来辨认物种,以澄清其分类上的混乱,为物种保护提供依据;籍此研究,将基于系统树的物种界定方法和进化物种概念引入国内相关研究,可望深化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为分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这门古老学科的建设提供新的生长点。基于形态学性状,用分支系统学方法,形成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假设,据此建立现代属级概念, 为该类群进化生物学问题的研究提供框架,也为鲃亚科属级水平系统发育关系的探讨奠定基础。基于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地理分布,用历史生物地理学方法, 探讨狭义的白甲鱼属物种分化与形成过程,以诠释中国南部淡水鱼类区系演化与区域历史的关系。
白甲鱼属为东亚和东南亚特有鲤科鲃亚科类群。目前已辨认21个有效种或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的长江、珠江、闽江、元江、澜沧江及台湾岛和海南岛,也见于老挝湄公河和越南红河。但其物种分类与命名、系统地位、属级概念及属下归类仍存在诸多问题。此项目旨在重新订正物种鉴定,澄清其分类上的混乱;构建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据此建立属级概念;并基于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地理分布,探讨狭义的白甲鱼属物种分化与形成过程。在此项目执行过程中, 除了野外采集标本地点略有所变化以及因部分种类标本没有采集到致使生物地理学分析无法进行外,其他的各项任务均圆满完成。. 研究内容包括:(1) 运用形态度量学方法,研究鲃亚科白甲鱼属鱼类的形态差异,对其在分类上存有疑问的种或亚种的框架测量距离进行主成分分析;(2) 根据主成分分析及各种统计分析的结果,采用系统发育物种的概念,评价这些白甲鱼的物种有效性,并对分布于长江下游支流秋浦河的白甲鱼属鱼类标本的分类地位进行了重点讨论。(3) 选择高体鲃属、吻孔鲃属、倒刺鲃属和光唇鱼属作为外类群,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及原理,基于形态学特征,重建白甲鱼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4) 依据系统发育关系,重新订正了该类群的分类系统。. 此项目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长江下游支流秋浦河的标本是白甲鱼属一新种; (2) 卵形白甲鱼和珠江卵形白甲鱼的亚种地位不被支持; (3) 细体白甲鱼是我国的新纪录种;(4) 广义白甲鱼属在世界范围内有18个有效种,依口宽可分为三个群; (5) 广义白甲鱼属鱼类不构成一个单系群,而是一个复系群; (6) 小口白甲鱼和粗须白甲鱼是一个单系群,应拥有自己的属,它与多鳞白甲鱼互为姐妹群关系; (7) 多鳞白甲鱼拥有众多近裔自性性状,应拥有自己的属,它与和小口白甲鱼等共同构成单系群,可能与宽口光唇鱼关系密切; (8) 其他物种可以归入狭义的白甲鱼属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白郡符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探析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链接表示及预测方法
IVF胚停患者绒毛染色体及相关免疫指标分析
白甲鱼属(鲤形目:鲤科)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与分类整理
中国拟鲿属(鲇形目:鲿科)物种探索及亲缘关系研究
中国薯芋科系统分类及其与百合目有关科属亲缘关系研究
白甲鱼属濒危鱼类稀有白甲鱼致危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