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波材料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介电损耗或磁损耗将电磁波能量转换为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而消耗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隐身技术对吸波材料的种类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制高性能、宽频段、多环境适用的新型吸波材料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项目组以钛酸纳米管为前驱体,通过热氮化法得到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氮化钛(TiN),初步考察了其微波电磁性能,结果表明该纳米TiN具有很好的介电损耗性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吸波材料。此外,由于TiN具有很好的高温稳定性,该纳米TiN还有望用作高温吸波材料,这给吸波材料种类的拓展以及吸波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本工作拟通过研究制备条件对纳米TiN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微观结构与电磁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备出吸收频带宽、性能良好的吸波材料;并通过探索该纳米TiN的微波吸收机制,为其它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TiN具有高熔点(2950℃)、高硬度、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以及优异的环境稳定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导电陶瓷材料在电子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迄今未见关于TiN作为微波吸收材料和稀磁材料的相关研究报道。我们以纳米管钛酸(NTA)作为前驱体,将其在流动的氨气气氛中高温煅烧,制备了新型纳米TiN;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等系统分析了产物的结构和组成,探讨了缺陷对其电磁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该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以NTA作为前驱体,将其在流动的氨气气氛中于900 ℃下氮化4 h,使其管状结构完全破坏,转变为平均尺寸为20~30 nm的TiN纳米微粒;分析了TiN纳米微粒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并测定了其电磁损耗和微波吸收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氮化时间的延长,TiN晶格中的N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晶格常数变大。有别于商品TiN,所制备的新型纳米TiN微粒对波长400~2500 nm的光几乎具有完全吸收能力,并对2~18 GHz范围内的电磁波具有明显的电磁损耗能力。结合产物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我们推测,这种新型纳米TiN微粒的奇特的电磁性能可能同其制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结构缺陷有关。.2. 采用超导量子干涉仪测定了新型纳米TiN微粒的磁性能。结果发现,所得到的纳米TiN在室温下表现出从抗磁性到铁磁性的转变;当氮化时间足够长时,未经任何磁性元素掺杂的纳米TiN具有清晰的室温铁磁性。作为一种超导转变温度较低的超导材料,这种新型纳米TiN微粒同时具有室温磁转变特性,实属罕见。我们推测,其特异的磁性能与其含有大量的结构缺陷相关,并可能同其组成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3. 对新型纳米TiN微粒进行了掺杂研究,尝试利用异质元素掺杂在TiN微粒中引入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缺陷,着重考察了掺杂元素种类和数量对纳米TiN磁性和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掺杂元素可以均匀地进入TiN的晶格,导致晶格畸变。与此同时,不论是掺杂磁性元素Fe,还是掺杂非磁性元素Li或B,掺杂后的纳米TiN均显示室温铁磁性;而Fe掺杂使得TiN的微波吸收性能得到提高。这说明掺杂TiN微粒的铁磁有序性同其结构缺陷密切相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纳米氮化钛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纳米氮化钛原位包裹制备导电氮化硅复合陶瓷材料
氮化钛-氮化硅高强度复相陶瓷的制备和性能
磁性金属/C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