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华北盆地下二叠统太原组典型剖面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的Zoophycos遗迹组合及遗迹组构的精细研究,试图查明太原组不同岩层中Zoophycos的个体形貌特征、遗迹组合与组构类型及时空演化规律,揭示不同环境条件、底层性质和遗迹阶层的动藻迹潜穴充填物的显微成分及成因,并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再现多种形态动藻迹的造迹方式及过程,建立我国华北盆地晚古生代陆表海中Zoophycos遗迹组合与遗迹组构的沉积环境模式。该项研究在理论上将会提升该遗迹化石的研究深度进而丰富遗迹学理论,并有利于推进整个遗迹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相关学科(如地球生物学、动物行为学和仿生学等)的发展和深化,使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在应用上将对精细分析华北地区太原组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演化历史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我国晚古生代碳酸盐岩中油气储层的物性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
本项目选择河南焦作、禹州和山西陵川太原组露头良好的剖面作为华北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代表性剖面进行了详细实测和描述,针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了太原组遗迹化石组成及组合类型、Zoophycos遗迹化石形貌特征及造迹行为、遗迹组构类型、碳酸盐岩微形体类型及其成因等,取得如下成果:.1)在太原组中识别出13属18种遗迹化石,3种遗迹组合,识别出了Zoophycos遗迹化石在垂向上三种常见的回填纹构造形态,提出了 4种Zoophycos蹼层的造迹行为方式,解释了垂向剖面上Zoophycos的回填纹构造形态与沉积底层固结程度的相关性。.2)精细剖析了Zoophycos的个体形貌及显微构造特征、构筑单元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层序列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针对4种不同颜色(黑色、灰色、灰白色、红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样品进行显微、超微组分及碳酸盐岩微形体研究,在太原组灰岩中Zoohpycos遗迹化石的充填物内发现了大量与微生物成因有关的碳酸盐岩微形体,识别出球状、杆状、网状、簇状、瓶状和脑球形等六种形态,并论述了其成因及与宿主岩的关系。.3)对太原组中各类生物扰动构造和Zoophycos复合遗迹组构的识别和阶层结构进行了精细划分,结合沉积学分析,在豫西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了5种遗迹组构,分别命名为A,B,C,D和E,即类型A为Gordia—Planolites遗迹组构、类型B为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类型C为Zoophycos - Taenidium遗迹组构、类型D为Zoophycos—Speckle burrow强生物扰动遗迹组构、类型E为Chondrites—Nereites遗迹组构。在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中建立了4种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类型A为大型Zoophycos -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类型B为大型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构;类型C为中型Zoophycos- Teichichnus遗迹组构;类型D为小型Zoophycos-Chondrites遗迹组构。.4)基于对研究区太原组露头剖面的岩性、碳酸盐岩微相、Zoophycos遗迹化石及遗迹组构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本研究区太原组中遗迹组构的沉积环境模式,并绘制了模式图。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肝癌多学科协作组在本科生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作用及问题
动藻迹(Zoophycos)的地球生物学研究
华北盆地太原组古水深古氧相的遗迹化石响应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
湖泊深水沉积环境中遗迹相模式的研究
豫西中寒武世机会遗迹群落及沉积环境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