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湿地退化及恢复后湿地碳"源""汇"功能的变化过程及其机理尚不清楚,尤其是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输入、转化和输出过程的认识明显不足。本项目以青藏高原若尔盖退化湿地、原始湿地和经不同恢复措施后的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同位素示踪、野外监测、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湿地植被恢复过程及对SOC累积的贡献,区分新增微生物量与原有微生物量对恢复措施的响应;对比研究不同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δ13C值,分析新增有机碳的迁移和累积过程;对比研究不同湿地CO2和CH4排放的差异,量化不同湿地的碳"源"、"汇"大小;结合生物量固碳,恢复成本和效益,从碳汇角度寻找经济有效地恢复方式,为湿地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高寒湿地退化和湿地恢复的生态效应,准确认识高寒湿地碳过程机理及其源汇功能,理论上可为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依据,实践上可为目前和今后进行的湿地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东部退化高寒草地生态风险预警及恢复机理研究
植被退化对甘南尕海湿地碳汇/源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青藏高原高寒湿地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沙化过程及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