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欧亚板块初始碰撞在柴达木盆地沉积中响应的时间,不仅可以制约印度与欧亚板块初始碰撞的时间,还可以验证青藏高原向北生长和变形模式是逐步穿时的,还是整体同时的。前期工作认为,柴达木盆地的路乐河组可能为这一响应提供了沉积记录。本项目选择位于盆地北缘相距约100km的两个平行的,且均包含了路乐河组的河湖相剖面(脑儿河和绿草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密度的磁性地层工作,建立两剖面的详细年代框架。进一步结合沉积学、地层几何学以及岩石磁学等指标的分析,重点讨论印度与欧亚板块初始碰撞在柴达木盆地沉积中响应的时间。本研究也将为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古气候研究提供时间标尺。
通过对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的乌兰盆地和共和盆地西北缘的茶卡盆地的详细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乌兰盆地的底界沉积年龄为22-21 Ma;由于茶卡盆地地层的底界并未完全暴露出来,因此其底界沉积年龄应远大于古地磁实测的12 Ma,可能接近于前人在共和盆地南部的磁性地层结果(20 Ma)。上述研究表明,鄂拉山两侧盆地均自早中新世开始接受沉积。通过对鄂拉山北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断面分析,并结合已有的年代结果,表明鄂拉山主要经历了两期剥露事件:第一期是从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慢速剥露;第二期是从晚渐新世(25 Ma)至中中新世的快速剥露。上述结果表明鄂拉山及其东西两侧盆地经历了三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因此,新生代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并未连通。. 乌兰地层的磁偏角随时间变化显示,10 Ma地层记录到了一次重要的旋转变向(从逆时针到顺时针),该事件伴随着重要的沉积相变和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出现。初步认为,该事件可能预示了鄂拉山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开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基于EM算法的混合t-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
中印度洋海盆板内构造及其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响应
元谋盆地河湖相沉积记录的上新世印度季风演变规律
吐哈盆地对印度板块碰撞挤压的运动学响应研究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前后六盘山地区的地貌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