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千年中国耕地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271227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80.00
负责人:何凡能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2
结题年份:2016
起止时间:2013-01-01 - 2016-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王守春,陈屹松,李文杰,李士成
关键词:
驱动因子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全球变化
结项摘要

As one of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climate change, land cover status wa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boundary condition in climate and ecological simulations. However, quantifications of China long history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hereafter) are scarce. By collecting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population, taxes-cropland area, land policies, tax policies and reclamation policies systematically and analyzing the meanings and properties of taxes-cropland area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 reason of why taxes-cropland area is not real cropland area, we will design a metho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records to calibrate taxes-cropland area. And then we will reconstruct cropland area of each province (or Lu/Dao, i.e. province-level political unit in the ancient of China) of China for the last millennium. Additionally, by means of GIS, we'll design an approach of gridding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cropland's spatial pattern to reconstruct gridding cropland datasets at the cell size of 10 km by 10 km for the last millennium of China. Finally, we'll try to reveal the basic law of land use 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for the last millennium and clarify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LUCC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by analyzing the reconstruction results. The reconstruction results can be used as input data of climate and ecological simulations and the approach used in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method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LUCC of China.

土地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因而成为各类气候与生态效应模型的重要边界条件。目前有关我国长时间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量化研究,还十分薄弱。本项目拟在系统收集我国过去千年人口、田亩、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和垦殖政策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田亩数字"性质与内涵的考释,以及影响"田亩数字"偏离实际耕地数量原因的剖析,构建基于史载资料进行耕地数据校准的方法,重建过去千年我国各省(路、道)区耕地面积变化序列;探讨利用GIS技术再现历史耕地空间格局的网格化方法,建立中国过去千年耕地网格化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10km×10km);在此基础上,揭示近千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规律及时空特征,阐明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深入开展我国长时间尺度土地覆盖变化的气候与生态效应模拟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实现重建我国历史时期土地覆盖变化这一科学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保障。

项目摘要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研究,对深入开展区域及全球长时间尺度气候与生态变化模拟研究及历史碳收支估算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组以中国过去千年耕地空间格局变化重建为研究目标,通过4年研究,基本完成了项目计划。主要成果有:. (1) 基于对中国过去千年(含盖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人口、田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等史料的整理,及各时期 “田亩数字”性质的考释,项目组构建了基于不同史料进行耕地面积订正的方法,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路(省)域及过去300年中国省域耕地面积变化序列。结果显示:过去千年中国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从公元976年的34.7×104km2增至1661年的49.4×104km2,并于1980`s达到峰值,为113.1× 104km2。. (2) 在深入分析中国土地垦殖活动历史过程的基础上,项目组提出了土地垦殖遵循“先优后劣”、“ 先易后难”的规律;据此,遴选了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及气候生产潜力等因子,构建了土地宜垦性评估模型和耕地、森林网格化分配模型,建立了中国过去300年耕地(22个时点)、森林(21时点)网格化数据集 (空间分辨率为10km);并通过与现代遥感数据的对比,验证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 (3) 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显示:1661-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呈先增后减态势,1661-1873年,东北和四川盆地垦殖范围扩展明显,垦殖率年均增长率高于0.5%;1873-1980年,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垦殖扩展较大,新疆年均增长率达2.13%。1700 年至1960`s,森林覆盖率由25.13%降至8.72%,西南地区、南方丘陵地区、甘肃东南部和东北地区森林覆被下降最为明显。. (4) 通过对中、美、巴、印四国过去3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对比分析,阐明了推动四国土地垦殖发展最直接的驱动因素是国家政策,但就根本驱动因素而言,中、印是人口,美、巴则是国家财政。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OI:10.3969/j.issn.1673-1689.2021.10.004
发表时间:2021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DOI:
发表时间:2018
4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5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何凡能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0971061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4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671149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0471007
批准年份:2004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过去千年自然外强迫异常期的中国气候变化空间型及其形成机制

批准号:41430528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郑景云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35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2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土地覆盖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批准号:40571165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方修琦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过去百余年中国土地利用全要素空间格局分异与变化研究

批准号:41371116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张时煌
学科分类:D0106
资助金额:7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过去300年晋陕地区耕地变化重建研究

批准号:41807433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魏学琼
学科分类:D0714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