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耕人为土返旱后土壤发生学性质的演变及其诊断分类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071145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40.00
负责人:章明奎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浙江大学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杨东伟,王浩,李仪,张慧敏,刘兆云,普锦成,黄超,刘丽君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返旱土壤发生氧化还原特征诊断分类
结项摘要

水耕人为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已有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永久性地转变为蔬菜地、旱地和林地(苗木地),其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土壤分类地位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本研究拟以我国主要发生(水型)类别的水耕人为土及其相应的返旱后形成的系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铁、锰等元素的矿物、化学形态组成、土壤发生层、特征土层形态特征及微形态特征为研究主线,应用物理、化学分析和计算机定量技术,系统地研究水耕人为土返旱过程中土壤发生学特征、氧化还原形态特征模式的动态变化特点;剖析水耕人为土返旱过程中其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及其他土壤发生学性质演变趋势及其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探讨水耕人为土返旱后土壤类型演变及分类归属,为深入理解人类耕作活动对土壤演变的影响,预测水耕人为土返旱后土壤性质的长期变化趋势及为完善我国土壤分类系统提供依据。

项目摘要

水耕人为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已有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永久性地转变为蔬菜地、旱地和林地(苗木地),由于发生学性状的改变,其土壤分类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本项目以我国主要发生(水型)类别的水耕人为土及其相应的返旱后形成的系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铁、锰等元素的矿物、化学形态组成、土壤发生层、特征土层形态特征及微形态特征为研究主线,系统地研究水耕人为土返旱过程中土壤发生学特征、氧化还原形态特征模式的动态变化特点;剖析水耕人为土返旱过程中其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及其他土壤发生学性质演变趋势及其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探讨了水耕人为土返旱后土壤类型演变及分类归属。研究表明,水田改旱地显著地改变了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失去了“人为滞水水分状况”,其中,平原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转变为潮湿土壤水分状况,少数转变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而在山地丘陵区主要转变为湿润土壤水分状况。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及微生物多样性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发生学特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其中,原水耕表层中的氧化铁新生体(如锈纹、锈斑、鳝血斑等)发生破碎、不连续、变小,最后逐渐消失;犁底层逐渐消失或变薄,土壤趋向酸化,土壤中氧化铁晶胶比增加;土体呈现硬化现象;水耕表层与水耕氧化还原层的特征发生退化。改旱后,长江三角洲和南方丘陵地区的水耕人为土主要向雏形土、淋溶土、新成土和潜育土演变,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别的水耕人为土改旱后对应的系统分类类别,改旱后转变形成的土壤共涉及4个土纲、8个亚纲、17个土类和30个亚类;检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雏形土(占60%),其次为淋溶土(占19%),少数为新成土(占12%)和潜育土(占9%)。水田改旱地后部分形成的土壤不能用现有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确定类型,为此,建议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增设“残余水耕现象”和“残余水耕氧化还原层”等诊断层/诊断特性与“斑纹铁质湿润雏形土”及“斑纹湿润正常新成土”等土壤类别。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人类耕作活动对土壤演变的影响,预测水耕人为土返旱后土壤性质的长期变化趋势及为完善我国土壤分类系统提供依据。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4188/j.1671-8844.2019-03-007
发表时间:2019
3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2.10.026
发表时间:2022
4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DOI:10.16285/j.rsm.2019.1280
发表时间:2019
5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水耕人为土微形态诊断指标研究

批准号:41301226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徐祥明
学科分类:D0709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水耕人为土诊断层/诊断特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田间识别模式研究

批准号:41571207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章明奎
学科分类:D0709
资助金额:6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水耕和旱耕农田退耕还湿后土壤微生物生态演变研究

批准号:41001369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张平究
学科分类:D0716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酸化背景下海南富硒水耕人为土硒形态分布和转化特征

批准号:41501225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王登峰
学科分类:D0709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