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是大洋渔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和金枪鱼渔业主要兼捕对象,而人们对其营养结构和动态了解的缺乏,影响了种群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开展。项目基于我国在东太平洋的金枪鱼延绳钓渔业,首次较为系统地开展大洋公海鲨鱼的摄食生态学研究。通过胃含物,研究3种长寿命鲨鱼(大青鲨、镰状真鲨和长鳍真鲨)的摄食种类与数量组成、多样性和时空变化及种间食物关系,探讨食物关系和营养级种间差异的潜在生态学意义,为种群保护和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奠定科学基础;通过肌肉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估算营养级及其随个体大小的变化,探讨其生态学意义;以脊椎骨作为漫长生活史的信息载体,借助同位素技术建立年龄结构和时间结构的营养级谱,查明营养级随年龄的变化和年间变动,进而结合金枪鱼渔业数据,定量地评估金枪鱼渔业的长期开发对大洋生态系统结构变动的影响,对公海渔业资源管理和我国渔业利益的维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鲨鱼是大洋生态系统的高级捕食者,在公海商业性金枪鱼渔业的影响下(鲨鱼是金枪鱼渔业的兼捕对象),大洋性鲨鱼的生态习性及其变化、资源保护,是各国科学家和渔业管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本项目中,我们采用胃含物分析和稳定同位素技术,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以大青鲨为代表的大洋性鲨鱼的摄食与营养特点。通过胃含物组成结构分析发现,东太平洋大青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雄性摄食种类稍多,鱿鱼和鲐鱼为优势饵料种,雌性大青鲨优势饵料种还包括沙丁鱼。大青鲨个体间食物组成差异大,重叠率低。通过肌肉的δ15N分析发现,太平洋公海5种鲨鱼(大青鲨、镰状真鲨、长鳍真鲨、大眼长尾鲨和路氏双髻鲨)中,长鳍真鲨的营养级最低(3.9),大眼长尾鲨的营养级最高(4.5),营养级估算值与基于胃含物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脊椎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椎体中心、椎体中部、椎体外缘三个部位的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估算值范围分别为-16.64~-13.08‰、9.29~22.37‰和2.73~5.73,椎体中心、椎体中部和椎体外缘的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的统计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研究了δ13C、δ15N和营养级随大青鲨体长组的变化,大部分体长组的营养级无显著差异,即营养级随个体增大而升高的假设并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样品均为较大龄的个体。此外,我们还通过胃含物分析了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摄食特征,研究了鲨鱼与金枪鱼和其它大洋种类的种间关系,并对10 种鲨鱼遭受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影响的风险程度进行了比较。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首次对大洋性鲨鱼的营养和摄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积累了一批重要的大洋鱼类摄食生态方面的基础资料。研究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后续可以继续研究的科学问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美国华盛顿特区志愿者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热带东太平洋中上层鲨鱼的生态角色及对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机制
黄海太平洋磷虾摄食率和摄食习性研究
新疆两种类短命植物的生殖生态学研究
我国果实蝇主要种类、生态学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