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国南方海相古、中生代之交完好的地质记录、雄厚的生物―年代地层学和沉积古地理研究基础,以及近年来在复苏期生物和环境记录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的成果及重要认识,以地球系统科学和新兴的地球生物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中国南方二叠纪末―中三叠世初各种海相古地理背景下关键生物和环境记录的系统研究和归纳研究,探索古、中生代之交的地质突变导致古生代生态系(结构和功能)崩解和中―新生代(现代)生态系中生代初生态系重建的全过程,为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协调)演化思想提供实证,同时也为探索现代生物群和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提供启迪。
地层学研究,进一步完善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全球层型剖面的牙形石地层序列;建立巢湖地区早三叠世以牙形石为基础多重综合地层序列,并逐步成为国际相关研究的参照标准;建立青岩地区早―中三叠世以牙形石为基础的年代地层格架,对罗平动物群的年代进行了牙形石标定,为三叠纪复苏和辐射期的生物、环境过程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将煤山剖面和巢湖下三叠统标准地层序列,对比到华南各种古地理沉积相区,为突变期生态系演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时间格架。.生物演变研究,重点对几类关键生物类群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解析。论证了二叠纪末腕足动物灭绝的环境选择性及各生态类型的不同灭绝型式。三叠纪腕足动物的复苏―辐射过程也呈现为明显的阶段式,基本上代表了海洋底栖群落生态系的重建过程;煤山剖面P-T之交有孔虫为显著的两幕式灭绝过程,且具有类别选择性。大灭绝后有孔虫发生“小型化”现象,其在三叠纪初的复苏明显早于其他底栖无脊椎动物;黄芝山剖面多学科手段研究和来自华南不同相区P-T界线剖面各类生物统计分析,都明确表明P-T之交的生物大灭绝具有显著的两幕式特点,且具有生态选择性。.环境演变研究,华南不同古地理区P-T之交及早三叠世碳同位素的梯度演变,指示了海洋缺氧带特征和演变历程;硫同位素和铁组分研究表明海洋还存在硫化现象,其对生物的复苏和生态系重建起到控制作用;牙形石微量元素及氧同位素系统分析结果揭示,大灭绝后的古海洋出现极度高温状态,水体出现多期分层缺氧事件,可能是导致大灭绝后生物迟缓复苏及生态系中不同生态类型和营养层次差异复苏的重要原因。.生物复苏和生态系演化研究,以微生物岩为代表的生产者大量繁衍紧随首幕大灭绝之后。以有孔虫为代表初级消费者复苏史密斯期。以鱼龙类为代表的高级消费者所指示的海洋完整生态系重建则出现于司帕斯期。但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显著复苏始于安尼初期,而辐射则在安尼中晚期。中生代初这一生态系统不同营养层次生物群顺序逐步复苏的过程,与突变期一些关键环境指标所指示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有很好的相关性,如碳和硫同位素、牙形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很好地反映了重大地质突变之后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是当代新兴地球生物学研究的良好实例。.共发表标注论文45篇,其中SCI论文33篇(国外SCI21篇,SCIE7篇),包括1篇Science, 2篇Nature Geoscience, 2篇Geology。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生代初有孔虫与海洋环境的演变
南黄海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改造
滇西北剑川地区古近系海相地层时代与环境重建
地质环境及生物演化与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