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族 Chelidonieae(广义) 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在民间全部供药用,是药用植物和生理活性成分集中的类群,特别是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集中在两个方面:1)该族植物普遍含有抗肿瘤活性成分生物碱,特别是白屈菜红碱和血根碱具有开发抗癌新药的潜力;2)该族植物普遍具有毒性,尤其是肝毒性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本项目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作为指导,对传统药物学、商品药材及原植物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进行正本清源;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基因组亲缘关系信息;以有效成分生物碱为主,探讨该族植物的化学亲缘关系;以抗肿瘤为主,兼顾抗微生物和抗病毒活性,探讨该属植物的药效学亲缘关系;进行肝毒性和急性毒性研究,探讨该属植物用药安全性的亲缘关系;综合找出各种亲缘关系的内在相关性,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挖掘该族药用资源利用的潜力。
本项目以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为指导,对罂粟科白屈菜族药用植物展开生物活性和毒性研究。通过植物化学手段得到了该族植物特征的苯并菲啶类生物碱成分和其他类型的生物碱成分,通过UPLC、LC-MS等方法分析多种植物样本中这几类生物碱的分布,利用植物化学分类学手段, 探索其分布规律与植物分类系统的关系, 为该类成分的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利用现代药理学手段对多种植物粗体物和生物碱单体成分的抗肿瘤生物活性进行筛选,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寻靶技术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深入的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线索,通过细胞毒实验对该族药用植物和生物碱单体成分进行肝细胞毒性评价,为该族植物的药用安全性提供保障,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寻找该族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系统总结白屈菜族药用植物传统疗效-化学成分-活性之间的内在规律,为该族药用植物的传统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罂粟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时空演化
两种罂粟科植物镇痛活性成分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
世界罂粟科植物的分类系统、演化关系、分布和起源
牛心朴子草抑制植物病毒活性成份-安托芬及其衍生物的全合成和活性及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