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或物种长期存活的关键之一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遗传多样性,种群大小下降引起遗传多样性丧失将导致潜在灭绝风险。遗传多样性水平受种群大小、交配系统、基因流、遗传漂变共同作用的影响。濒危物种普通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因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在持续衰退。本项目选择大小不同的普通野生稻种群为对象,采用种群调查方法检测种群大小,运用分子标记技术获得同一种群不同时间样本、亲本与子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数据,结合样本的精确定位来分析种群有效大小、交配系统、基因流、遗传漂变;利用受控实验检测近交衰退程度;通过综合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来阐明种群大小与近交及近交衰退、基因流、遗传漂变的关系,以及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种群大小的关系,预测种群衰退的遗传后果,从理论上探讨普通野生稻种群维持或衰退的遗传学机制,在实践上为普通野生稻种群的恢复和复壮提供指导。本项目的完成也可以为其它重要资源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范例。
种群或物种长期存活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持其遗传多样性。生境破碎化使种群衰退和种群分化加强。种群下降和遗传分化引起遗传多样性丧失将导致潜在灭绝风险。遗传多样性水平受种群大小、交配系统、基因流、遗传漂变共同作用的影响。濒危物种普通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基因库,受生境破碎化的影响,其种群在持续衰退。本项目选择大小不同的普通野生稻种群为对象,采用种群调查方法检测种群大小,运用SSR标记技术分析了种群有效大小、交配系统、基因流、遗传变异性,利用栽培实验检测了近交衰退程度和表型分化,综合分析了种群大小与近交及近交衰退、基因流、遗传漂变以及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1)普通野生稻自然种群中小种群偏多,人为干扰是种群变小的主要原因;普通野生稻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e = 0.162-0.602),有效种群大小为13-2000;种群大小、种群面积和有效种群大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相关性(r = 0.969, p = 0.001; r = 0.917, p = 0.010)。2)普通野生稻异交率较高(tm =0.544),种群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双亲近交以及近交衰退,种群大小与异交率和近交衰退程度的之间没有相关性。3)多数种群表现出显著的种群内遗传结构,遗传板块大小为9-75m,种群内基因有效扩散距离为9.5-148m。4)种群间历史和现代基因流水平都很低(mh = 0.0002~0.0013, mc = 0.007~0.029),种群遗传分化水平高(Fst = 0.343),存在距离隔离效应;没有发现明显的瓶颈效应和基因流水平下降,说明近期的生境破碎化的遗传学影响有限;79个SSR位点中有11个与基因连锁的位点是明显的异常位点(outlier),种群分化与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温度密切相关,表型分化与维度变化相关,显示普通野生稻种群发生了局域适应。5)种群基因组学分析显示普通野生稻种群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本项目研究发现种群衰退会导致普通野生稻的有效群体减小,不利于遗传多样性的保持;并非最近而是历史生境破碎化,以及伴随发生的种群局域适应导致了中国普通野生稻种群分化,这为进一步研究野生稻的适应性进化和发掘优异种质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普通野生稻边缘种群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响应
普通野生稻抗源对褐稻虱的抗性遗传及利用研究
基于转录组分析探究普通野生稻北缘种群对低温的适应
濒危物种普通野生稻回归原产地种群行为及群落重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