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大肠癌起病隐匿,探索大肠癌早期有效的诊治方法,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本项目在我们前期工作大肠癌高危人群临床筛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成员APC基因胚系突变分析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放大内镜及染色内镜对大肠腺瘤、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及病理分型,采用蛋白截短技术对活检的肿瘤组织、患者的粪便脱落细胞及血液中的APC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研究APC蛋白截短与大肠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更为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并探讨APC基因突变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对预防、早期诊治大肠癌,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APC基因是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易感基因,在散发性大肠肿瘤中也有改变,有研究报道APC基因约95%的突变结果使APC蛋白呈截短改变,基因产物的截短会引起细胞内蛋白正常功能的改变,是疾病发生的诱因。本研究通过PTT、DHPLC和DNA直接测序对散发性大肠癌APC基因的不同外显子进行检测,探讨了APC基因的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并采用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腺瘤及大肠癌患者进行观察,探讨了其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及组织标本中APC蛋白截短表达的关系。结果发现:(1)荧光标记的数字化PTT检出15例截短型突变样本,突变率为30%(15/50),对5例样本进行测序均导致截短蛋白的产生;荧光标记的数字化PTT和PCR-DNA直接测序在截短型突变检出率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3,P>0.05)。(2)采用DHPLC和DNA直接测序,100例肿瘤组织中APC基因突变率34%(34/100),新发现两个突变位点,截短型突变占总突变率的77.1%(27/35)),以无义突变为主77.8%(21/27)。(3)通过对73例大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进行观察,腺管开口与组织病理诊断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r=0.917 ,P<0.05)。(4)APC截短蛋白的表达率在随着大肠腺管开口序数的增加及在“非瘤性病变-腺瘤-腺癌”序列中的趋势是一致的,并且在非肿瘤组织中不表达,在腺瘤及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5)APC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的部位、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Dukes分期、CEA水平等指标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1)荧光标记的数字化PTT是迅速、敏感、高通量、非放射性、直接的基因突变筛查技术。(2)APC基因突变是宁夏地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基因改变事件,截短型突变是APC基因突变的主要类型,可能具有地域特征。(3)大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动态变化可反映其在“非瘤性息肉-腺瘤-腺癌”的演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病理类型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可预示大肠息肉的癌变风险。(4)APC截短蛋白的表达是结直肠发展进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且通过检测APC截短蛋白结合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对预防、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大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腺瘤癌变后APC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无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癌基因及其表达对大肠癌早期诊断和预测诊断的研究
PRL-3/APC(min/+)大肠癌转移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APC基因相关lncRNAs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应用价值及作用研究
N-糖组在大肠癌早期诊断和发病机制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