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析和生物信息采集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在各种检测技术中,基于GMR(巨磁阻)效应的检测技术因其灵敏度高、易小型化、制备成本低、自然干扰小及易加工成生物识别器件的探头等优点,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作为该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目标分子标记物磁性微球使用时易存在覆盖度低、相互干扰等缺点,严重阻碍了该技术的实用化进程。为此,我们提出基于Pd标记自催化放大及GMR效应的新型检测技术的探索研究。用粒径在几个纳米的Pd颗粒取代现有的磁性微球来标记目标分子,再借助Pd颗粒的催化作用,迅速在其周围沉积上Ni(或Co、NiCo合金)层来实现目标分子的磁标记过程,然后利用GMR磁敏元件读取信号。从基础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该项目得以实施,将不仅增加目标生物分子标记的新途径,更是极大的推动基于GMR效应的生物检测器的实用化进程。
依据课题“基于Pd标记自催化放大及GMR效应的新型检测技术的探索研究”的预定目标,在过去的三年中,基本完成项目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如下成果:(1)在纳米Pd颗粒制备方面,先后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的Pd纳米催化剂制备。其中,首次合成了具有Janus结构的Au/Pd复合纳米颗粒,创新性的提出制备大小在100-200nm的碳球负载Pd催化剂的新方法,通过合成路线改进,原位制备了MUDA(十一巯基十一酸)修饰的Pd纳米颗粒,为后面的DNA的连接提供了便利;(2)在纳米Pd颗粒的表面修饰及DNA分子的连接方面,探讨了不同连接方法对DNA连接的影响,其中包括与HS-DNA分子直接交换、HS-PEG-COOH等手段,最终发现利用MUDA-Pd颗粒来化学偶联DNA的路线是最为成功,这为未来Pd颗粒在生物分子标记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3)对Ni(或Co、NiCo合金)等磁性材料的化学镀条件进行优化,找到最佳反应条件;(4)以DNA微阵列为模型试验,通过平均粒径为10nm的Pd颗粒取代现有的磁性微球来标记目标DNA分子,再借助Pd颗粒的催化作用,迅速在其周围沉积上Co层来实现目标分子的磁标记过程,然后利用GMR磁敏元件读取信号。结果显示该路线可以高效地区别出不同碱基错配的DNA序列,其信号比达到100:40:28:14(完全互补、错配一个、错配两个、完全错配),优于传统地荧光检测法,证实了上述路线的可行性。同时,也发现用Co化学镀沉积来进行磁标记过程中,易发生Co、Ni因氧化反应而丢磁现象以及该过程重复性差等缺点。.此外,在如下方面超过了预定目标:本课题除研究了纳米Pd对Co、Ni等化学镀过程的催化沉积外,还详细地研究了Pd标记对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的催化放大、H2O2分解的电催化放大、基于Pd的“非酶”荧光信号放大技术的构建与原理探索。同时,还以传统的磁性纳米颗粒标记为出发点,探讨了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检测、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拓宽了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在本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共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发表标注基金号文章共11篇,其中SCI文章9篇,参加国际会议3次,培养硕士生4名,其中毕业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放大技术及免标记的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细胞单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双重信号放大的新型比色生物传感器检测肿瘤标记物的研究
基于巨磁电阻(GMR)效应的纳米生物分子识别系统研究
基于零背景和多元信号放大的新型核酸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癌症标记物的高灵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