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抗体的经济高效分离,开展新型纤维素介质、分离方法和过程集成研究。针对天然纤维素原料的特点,采用离子液体直接溶解法,实现再生纤维素基质的绿色制备;探讨结晶致孔机理,有效扩增基质的内部孔道,引入纳米颗粒增强基质机械强度,改善微观结构,形成大孔纤维素"晶胶"; 结合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探讨功能配基-抗体间分子相互作用,辅助设计抗体分离的新型配基,调控配基结构和密度,形成抗体分离新方法;优化介质制备工艺,形成系列分离介质,分别用于固定床、扩张床和整体床;研究抗体分离新工艺,实现固定床、扩张床和整体床分离的优化组合,达到过程的高效集成,建立抗体分离纯化的新路线和新平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介质工程-分离方法-过程工程的规律性认识,探索抗体分离中的核心因素,构建"目标导向"生物分离的理性设计新模式,并将成果推广到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中。
以抗体的高效分离为目标,以纤维素为基本原料,深入探讨了生物分离介质和分离方法的理性设计,开展了新型介质制备、蛋白质吸附、分离机制探讨、分子模拟设计、新型分离方法、抗体分离应用、过程集成化等研究,无论在新介质研制和分离机制研究方面,还是新方法建立和过程集成化,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均获得了富有成效的结果。主要成果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纤维素基质材料的制备新方法。建立了离子液体等环保溶剂直接溶解纤维素的方法,创新地引入“结晶致孔法”,制备了不同形式的层析基质,包括单分散微球、粒径分布的复合微球、超大孔的晶胶整体柱,具有过程简便绿色、基质性能稳定、孔径分布合理等优点,可分别用于固定床、扩张床和整体床的层析分离,并进行了制备放大研究。第二,抗体分离的新型介质及分离机制。针对混合模式层析分离抗体,分析了配基-抗体分子相互作用,揭示了混合模式分离过程的分子机制,结合实验筛选和计算机分子模拟,实现了配基的结构优化,设计和制备了7种新型混合模式介质、1种四肽介质和2种接枝型介质,具有抗体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好、动态载量大的特点。第三,抗体分离的新方法和模型化。采用混合模式层析新方法,实现了多种来源料液的抗体高效分离,包括血液、乳液和卵黄来源的免疫球蛋白,哺乳动物细胞和小鼠腹水来源的单克隆抗体,均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过程简便,抗体纯度和收率高,同时建立了晶胶床柱内生物分子吸附的数学模型,以及扩张床内轴向分布的模型表征。第四,抗体分离的过程集成和过程放大。以混合模式层析为主,实现了扩张床、整体床和固定床的过程集成化,包括混合模式扩张床吸附、组合扩张床吸附、整体床和固定床集成、扩张床和固定床集成等,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充分体现了集成分离的优势。此外,开展了扩张床吸附和整体床分离的过程放大研究,相关介质和方法已在若干生物技术公司成功试用,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本项目研究从基质制备到内部结构调控,从功能配基设计到分离方法优化,从抗体分离应用到过程集成优化,由点及面,层层递进,实现了介质工程—分离方法—过程工程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实现了生物分离介质和分离方法的新突破,为构建抗体分离新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所建立的相关研究方法可以推广到其它生物对象的分离过程。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生物分离过程的高效集成化技术
基于定量构效分析的生物分离研究新方法及抗体药物分离
色谱基础研究:分离介质和过程的研究
含硒抗体酶活性片断的分离和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