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沉积过多是现今制约肉鸭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关于调控肉鸭脂肪沉积相关的作用机制至今仍然还不清楚。为解释LXRα信号途径在肉鸭脂肪沉积过程中的分子遗传机制,项目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气质联用技术、索氏抽提法等对肉鸭脂质性状进行测定,RT-PCR法、RACE法、实时定量PCR法等对肉鸭LXRα及其靶基因进行克隆、单倍型和表达进行研究,分析其与脂质性状的关系;构建带有强启动子和His序列标签的LXRα及其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原代肝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表达,分析其对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采用染色体步移法获取LXRα基因启动子序列,构建其荧光报告载体,转染原代肝细胞和脂肪细胞,通过在培养细胞中添加PUFA,测定荧光素酶在两种细胞中的活性变化,确定PUFA对LXRα基因启动子的转录调控作用。通过上述研究,揭示LXRα及其靶基因在脂质沉积中的信号传导机制,为降低脂肪沉积寻找新的科学依据。
降低肉鸭脂肪沉积是现今家禽育种中重要攻关课题。为解释LXRα信号途径对肉鸭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通过对该途径中5个关键靶基因对肉鸭脂质代谢的调控研究,结果显示:LXRα基因CDS区c.277C>G和3'-UTR区1396C>G分别对脂肪酸组成和IMF有显著效应;SCD-1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11个SNPs位点,CDS区没有检测到突变,其中g.936235A>C、g.936573G>A、g.936614G>A和g.938151T>C引起转录因子变化,g.936780T>A和g.936781G>T双碱基突变产生新的Bgl II酶切位点,g.936516C>G、g.936551T>C、g.936785G>T、g.937213C>T和g.938313C>T没有引起转录因子和酶切位点变化,Bgl II酶切变异显著影响血清蛋白组成,g.936516C>G和g.936551T>C突变组合显著影响血清TG含量;ChREBP基因外显子9的g.246911G>A突变和CD36基因外显子9的g.476593T>C突变对血清脂质TC、HDL和LDL有显著效应;SREBP1基因cds.C999G和cds.A1124G突变组成的cds.C999A1124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基因表达调控显示,5个基因均表现出2-10周龄随日龄增加而呈现表达上升趋势,LXRα、SCD-1、SREBP基因mRNA表达水平变化较大,ChREBP和CD36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较小,5个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脂质性状呈显著关联,证明LXRα通路中靶基因表达可能主要受LXRα基因表达的调控;日粮中添加亚油酸和EPA均能降低5个基因mRNA表达量,证实了PUFA对LXRα信号具有抑制作用;构建5个基因pEGFP-N3携带His标签的表达载体,成功转染体外培养的鸭原代肝细胞,结果表明其过表达均能显著影响原代肝细胞脂质代谢;构建LXRα基因启动子载体:pGL3-LXR1(g.92556-g.95166)和pGL3-LXR2(g.92986-g.94930),转染鸭原代肝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pGL3-LXR1和pGL3-LXR2启动子活性分别是空载体组的2.65倍和1.99倍,亚油酸和EPA均能够抑制pGL3-LXR1和pGL3-LXR2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亚油酸抑制能力强于EPA,证实PUFA是LXRα信号途径中的辅阻遏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PPARα/RXR信号通路介导胆碱调控肉鸭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
苏氨酸介导STAT蛋白磷酸化调控肉鸭肝脏脂质沉积的分子机制
PPARγ-LXRα信号通路介导桑叶黄酮调控巴马香猪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
PPAR/LXR通过介导脂质代谢网络通路调控牛肉品质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