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疼痛、失眠、呕吐、关节炎等疾病治疗,但至今针刺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恶心、呕吐是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神经外科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尤高,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针刺作用机制研究已有多年,主要限于针刺镇痛研究。针刺镇吐的临床研究,主要限于针刺与妊娠及化疗后呕吐研究,我们前期工作已证明针刺能够降低神经外科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本研究主要从临床、分子和神经影像的角度阐明针刺镇吐的中枢机制。研究由三部分构成:一:临床研究:选取幕下开颅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组,观察针刺的术后镇吐效果。二:基础研究:制作兔开颅术后模型40例,采血,观察针刺状态下体内炎性介质变化。三:神经影像学研究:正常志愿者10例,利用fMRI观察针刺下感兴趣区乙酰胆碱、谷氨酰胺含量的变化规律;正常志愿者10人,利用PET观察针刺下脑部5-羟色胺和多巴胺转运蛋白变化,进一步阐明针刺镇吐的中枢机制。
本课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针刺对幕下开颅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结果:在针刺组,24小时累计呕吐发生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 vs. 41%, P=0.025);针刺组术后6小时恶心发生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7% vs. 47%, P=0.019);针刺组术后24小时恶心发生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3% vs.58%, P=0.008);两组中对补偿应用镇吐药用量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围手术期对内关穴应用经皮电刺激,对神经外科幕下开颅术后恶心、呕吐具有预防作用,是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相关成果发表在J Neurosurg Anesthesiol.杂志上。.第二部分:健康志愿者针刺镇吐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选取健康志愿者14例,结合现代神经影像学方法,利用fMRI和MRS技术,研究神经递质、核团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阐明针刺镇吐的中枢机制; .1.不同递质含量测定: .以MRS为研究工具,观察针刺穴位及非穴位以及不同刺激频率状态下丘脑、颞叶、中央后回等感兴趣区乙酰胆碱、谷氨酰胺含量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下丘脑、颞叶、中央后回在不同状态下,NAA/Cr和Cho/Cr比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针刺造成脑内代谢物比例的变化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在相对较短的实验时间内可能无法观察到结果。针刺引起变化的主要脑内代谢物不是常规我们临床上所见的NAA和Cho,而可能以GLx或GABA类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为主,在常规MRS序列我们无法有效地发现这些代谢物。3T磁共振在提高图像信噪比的同时也会加重磁敏感伪影,在某些特殊部位,对波谱的结果也会产生影响。.2.不同核团的变化规律: .以fMRI为研究工具,依据上述MRS检查结果,进一步测定核团在针刺镇吐过程中是兴奋还是抑制,阐明神经核团在针刺镇吐中作用规律,为研究针刺镇吐的中枢机制寻求客观依据。.结果显示:穴位和假穴的电针刺激都会产生脑内除感觉皮层以外区域的兴奋,但前者的激活明显多于后者,前者较多的激活了额、顶叶皮层(参与认知调控)。相关成果已投递Chin Med J (Engl).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颅骨高效高安全切除研究
从5-HT和P物质探讨小半夏汤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的机制
针刺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性瘫痪的基础研究
针刺治疗脑血管病(中风)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