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结构演化的土体非共轴塑性理论与非比例加载试验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10972159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37.00
负责人:钱建固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批准年份:2009
结题年份:2012
起止时间:2010-01-01 - 201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袁聚云,薛剑峰,吕玺琳,李学丰,木林隆,李伟伟,郭士博
关键词:
非比例加载微观结构各向异性组构张量非共轴性
结项摘要

在复杂的非比例加载路径下,土体将产生明显的非共轴塑性变形,破坏强度也有显著的降低,这些宏观力学行为本质上起源于土体微观结构的各向异性。为了探讨非比例加载下土体宏观的非共轴塑性行为,本课题通过定义组构张量理论来描述土体微观结构的固有各向异性和诱发各向异性,将组构张量引入到经典的塑性理论框架中构建一个微宏观的本构理论模型,从而定量地预测土体的非共轴塑性变形行为。进一步将非共轴本构模型与分叉理论相结合研究非比例加载下土体的破坏机理,并预测峰值强度和峰值塑性应变。对上海地区的典型土层开展空心圆柱扭转剪切试验,观察非比例加载下初始各向异性土体的塑性变形特性与破坏模式,对构建的非共轴理论作进一步的试验验证。本研究将为分析天然地基变形与失稳问题提供基础性理论依据。

项目摘要

针对土体在非比例加载路径下表现的非共轴塑性及强度各向异性(相比较比例加载),综合离散元模拟与微观力学解析探讨非比例加载下土体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而将微观分析与经典的宏观塑性理论相结合以揭示土体微观组构与天然及诱发各向异性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固有各向异性的组构张量描述方法,将组构张量与经典的宏观破坏准则结合,构建了天然土体的各向异性强度准则;应用各向异性强度准则预测了天然土体真三轴应力下土体的破坏特性;将非比例加载下微观组构演化与土体的各向异性演化准则相联系,构建了基于微观机理的等向-运动硬化本构模型;应用微宏观本构模型预测了非比例加载下土体的非共轴性和局部化破坏行为。研究表明,由于忽略了微观组构各向异性的影响,经典等向硬化本构模型明显低估了非比例加载下土体变形的共轴性,而高估了局部化强度。对上海典型软粘土开展“心”形循环扭剪试验研究发现,相比例比例循环加载,非比例循环产生明显偏大的累计塑性变形,试验观察与微宏观理论分析相吻合。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3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4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DOI:10.12068/j.issn.1005-3026.2019.06.009
发表时间:2019
5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考虑各向异性和非共轴塑性的土体本构建模及城市浅埋隧道土体变形机制研究

批准号:51609204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袁冉
学科分类:E0905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基于广义塑性力学与次加载面理论的土体循环塑性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批准号:10402014
批准年份:2004
负责人:孔亮
学科分类:A1301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砂土的非共轴微观机制与细宏观数值仿真分析技术

批准号:10972158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蒋明镜
学科分类:A1301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交通荷载引起的主轴旋转应力路径下软粘土非共轴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

批准号:51408441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郭林
学科分类:E0807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