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藏高原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科学有效实施与预期目标的实现,需要辨析不同区域的差异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合理地配置各项措施的空间布局。本研究从综合自然地理的角度出发,在系统收集整理青藏高原东部样带的各类自然要素基础资料基础上,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组合形式的多样性及组合联系的差异性,建立土地类型分类体系。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在遥感与GIS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通过多源数据的综合集成,试验高原山地土地类型制图的新方法,完成高原东部样带的土地类型制图。分析总结高原土地类型演替模式及其自然和人文驱动因素,探讨不同区域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收集整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通过住户调查等手段,对适应对策进行评估。同过地域结构的分析,探讨适应对策的空间配置问题,根据土地类型的相似性与内在联系,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综合提炼,提出区域的适应对策与模式,为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属于高原与高山峡谷、高寒草甸-高寒灌丛与川西森林的过渡地带,经纬度纵深跨度大,垂直梯度变化显著,区域分异明显,基本可涵盖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貌和植被类型,土地类型齐,成为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的理想区域。本研究根据青藏高原东部样带自然环境特征,运用地理学、生态学、土地科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传统土地类型划分方法进行了改进,构建了以地貌-植被二要素组合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基于DEM自动划分了地貌类型,模拟了潜在植被,分析了土地类型结构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基于土地类型单元自下而上的自然区划,完成了“分类系统构建-组成要素提取-土地类型制图与特征分析-自然区划”的研究过程,为现代土地类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区土地类型存在空间分异规律,主要土地类型在海拔高度上的垂直分异规律非常明显。不同土地类型具有不同坡向分布偏好,近半数主要土地类型不存在坡向偏好,土地类型具有显著的坡度分异特征,且不同土地类型之间坡度分异规律差异较大。在15个主要土地类型中有12个土地类型三维关系逐步回归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大于0.5,表明多数土地类型三维关系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定量描述其三维分布特征。多数主要土地类型空间分布受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综合作用,存在三维地带性规律。面积比重较大的土地类型,其斑块形状不规则,相似性差,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较强;面积比重较小的类型,形状规则程度高,相似性强,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较差。但是,同一面积比重级别的不同土地类型斑块指数特征差异显著。. 实现了基于土地类型单元自下而上的自然区划。以地形综合指数、温暖指数、湿润指数、地被指数和水文指数为指标体系的变量输入层,以土地类型单元为本底,以自然带为合并区划的目标,利用SOFM神经网络模型,将土地类型单元聚合成高原高寒稀疏植被区、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区、高山深谷灌丛草甸区和高山深谷针叶林区五个自然带区域。网络分类结果的空间集聚性较高,基本上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为基于土地类型单元自下而上的自然区划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基于研究得出的土地类型分布,对研究区内的住户调查资料,按照不同土地类型区域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不同土地类型区居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青藏高原中东部全新世植被演替与气候演变研究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样带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8个村的综合研究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区域相对花粉产量估算及其应用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样带多熟种植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