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菌是农林生产上的重要病原菌。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白粉菌属的划分主要依据有性世代特征,但在近十几年里,随着电子显微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白粉菌研究中的应用,其分类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种被提升为新属如Golovinomyces和Neoerysiphe属的建立,而其它属如钩丝壳属和叉丝壳属则被并入白粉菌属。而我国目前仍然延用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分类系统,一些种在许多性状上表现出不稳定和界限模糊,给分类鉴定带来困难,种与种间的系统学关系也不清楚。本项目将在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基因分析法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同时筛选可用于白粉菌属鉴定的DNA条码基因,为白粉菌的快速鉴定提供依据:1)通过ITS、28S rDNA部分序列和CO1序列分析探索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界定种间形态学划分标准和分类框架;2)重新评价属内一些种的概念,建立趋于自然的我国白粉菌属分类系统;3)筛选可用于白粉菌鉴定的条码基因
白粉菌属是白粉菌中一个重要的类群,引起多种寄主植物白粉病。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白粉菌的分类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国目前仍然延用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分类系统。本项目对白粉菌属的分类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我国白粉菌属种类及分布;对白粉菌属代表种的ITS、28S rDNA部分序列、COI部分序列、β-tubulin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相应序列,采用多基因分析法构建这些种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各种间的分子系统学关系。同时对4种基因的信息位点数进行分析,数据结果表明ITS更适合作为条形码的备选基因,其次是β-tubulin。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明确了一些种的分类地位,如香茶菜白粉菌Erysiphe rabdosiae现已合并到班氏白粉菌E. bunkiniana U. Braun,无色克鲁白粉菌 E. cruchetiana Blum. var. hyalina R.Y. Zheng & G.Q. Chen现已合并到歪头菜白粉菌E. viciae-unijugae (Homma) U. Braun等等。另外,本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还进行了大量的标本采集工作,增加了对西藏、云南等地白粉菌资源的调查,报道国内新记录寄主6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白屈菜白粉菌的有性世代,这些研究为项目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保证。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7篇。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研究生1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An improved extraction method reveals varied DNA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hells of Pacific oysters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球针壳属白粉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黑痣菌属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炭疽菌属真菌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菌寄生属资源、分类及该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