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瑶山-大象山变质杂岩的构造研究,深入开展1)剪切变质岩的显微构造及石英、角闪石、石榴石和矽线石等矿物的变形与组构分析;2)富铝系列变质岩(如矽线石榴片麻岩、矽线石-石榴石-刚玉-尖晶石岩等)和变质镁铁质岩石(如石榴斜长角闪岩、石榴辉石岩等)的变形-变质作用与年代学研究;3)变质(岩浆)成因的角闪石等矿物的Ar-Ar测年分析;4)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查明区域变形的阶段性及其与高温(超高温)、高压和中高温变质作用之间的成因关系,阐明变形-变质事件的深部背景与区域构造(碰撞造山、后碰撞伸展、逃逸走滑和旋转伸展)控制。结合开展边界断裂(红河断裂与斋江断裂)及其对于变质杂岩影响研究及与哀牢山南段的区域对比研究,正确认识杂岩的结构与热-动力学演化,阐明走滑剪切带内中下地壳岩石不均匀剥露与掀斜剥露的机制与制约因素,阐释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在印度-欧亚碰撞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瑶山-大象山杂岩位于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四个地体中最南端一个,它实际上由两部分构成,即越南的大象山和中国的瑶山,为一个NNW-SSE方向延伸的地块。瑶山-大象山杂岩核部是一套经历强烈变形和高级变质作用的岩石。大象山杂岩主要由一套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泥质变质岩组成,局部有基性高压麻粒岩、富钙石榴透辉岩、富铝超高温变质岩和超镁铁质岩等以透镜体形式夹在泥质高压麻粒岩中,变质温压和变质年代学研究说明大象山变质杂岩的高压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应该发生在59Ma左右,而在40Ma左右局部发生热扰动而形成富铝超高温变质岩,之后在29Ma左右杂岩整体经历了快速抬升、近等温降压的过程,退变至中压麻粒岩相。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显微构造与组构分析表明瑶山-大象山杂岩是一个区域尺度上的A型褶皱。瑶山-大象山的裂变径迹年代学和热史模拟研究揭示出瑶山杂岩冷却历史至少起始于30Ma,在29-26Ma,25-22Ma,瑶山杂岩经历了两期期快速冷却过程;而大象山杂岩也有两阶段冷却历史:即早期的快速冷却(>28.5 Ma-ca. 24 Ma)和晚期的慢速冷却(ca. 24 Ma)。瑶山大象山的剪切变形岩石的石英组构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早期的中高温变形透入性的分布,而后期的低温变形具有局限性。我们对瑶山-大象山杂岩邻区的哀牢山-范士坂杂岩作了对比研究,Ar40/Ar39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表明哀牢山杂岩经历两阶段冷却历史,而且与点苍山的两阶段冷却历史有着显著的对比,表明红河哀牢山构造带的四个杂岩体很有可能是四个孤立,没有相互联系的单元。同时对于哀牢山构造带上的金成矿期开展了研究,表明成矿事件早于剪切事件,成矿事件和剪切事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与后碰撞过程中岩石圈的伸展,由地幔活动参与的岩浆事件有很重要的关系(大于30Ma)。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哀牢山变质杂岩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和剥露研究
哀牢山构造带深变质岩系年代学及构造属性研究
哀牢山剪切带花岗质L-构造岩的构造变形、热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挤压走滑带变形分解及空间调节作用-以哀牢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