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SCI)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所造成的肾功能衰竭, 是SCI 病人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SCI膀胱功能障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尿动力学改变,损伤部位与尿动力学结果也无严格对应关系,此外,临床上还存在部分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时膀胱功能障碍加重的问题,而现有理论却无法合理解释。尽管神经可再生理论以及建立新的膀胱反射弧等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目前还缺乏真正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究其原因在于对SCI导致的相关神经通路改变缺乏充分了解。.因此本课题将采用模拟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神经示踪技术,通过免疫组化和图象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段SCI引起的膀胱尿道与排尿中枢间神经通路的损伤情况。了解SCI时调控储尿与排尿的上传和下传神经通路在哪些环节方面产生了变化,明确SCI膀胱功能障碍差异的原因,最终为SCI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干预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探索方向。
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通路改变在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意义(30901483)得到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按照研究计划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取得以下成绩:.(1)研制了一种制造标准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实验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0920255035.4);并获得山西省专利推广实施资助项目(NO. 111009)。.(2)应用上述装置制备了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经实验验证,建立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为标准化的脊髓分级损伤模型,整个操作技术简便,并且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3)分析了脊髓损伤大鼠胸腰段与骶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情况。(4)从临床角度开展了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分析。.(5)完成了原代肾细胞培养、伪狂犬病毒接种和繁殖。.(6)应用BDA示踪技术研究了脊髓腹侧和背侧损伤后大鼠上行、下行神经传导通路的改变,并应用PRV示踪技术观察了脊髓损伤后膀胱上行神经通路的改变。.(7)开展了SPIO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脊髓损伤的磁共振活体示踪。(8)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9)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现已毕业2人。(10)参加了全国泌尿外科年会2次,课题的相关成果选为大会发言和尿控分会场发言各一次。.(11)已经发表相关论文9篇(1篇为SCI收录期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骶上脊髓完全性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光修复
基于PACAP-cAMP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应机制
神经细胞线粒体动态改变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外周神经损伤引起海马记忆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