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光双功能高分子在生物、医药、军事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基于纯高分子结构的磁-光双功能高分子研究却近乎空白。就此现状,本项目拟通过精巧的分子设计,利用廉价易得的化学原料,在单一高分子链上集合磁、光信号响应结构单元,制取自身兼具磁性、荧光性能的双功能高分子,即结构型磁-光高分子。该双功能高分子随后将被负载到碳纳米管上,以利用协同效应和"合金化效应"实现负载产物相对于双功能高分子自身的性能增强与扩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研究合成方法、合成参数对目标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揭示规律,以完善双功能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及其负载工艺;另一方面深入探索协同效应和"合金化效应"机理,开辟构筑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新途径。这种在分子层级对功能高分子和碳纳米管进行的交叉研究,不仅有望为新型多功能纳米材料家族增添新成员,而且可进一步丰富材料学科基础研究的内容。
磁-光双功能高分子在生物、医药、军事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基于纯高分子结构的磁-光双功能高分子研究却近乎空白。就此现状,本项目在自身兼具磁性、荧光性能的双功能高分子(即结构型磁-光高分子,SMFP)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随后将所得的SMFP进一步负载到SWNT上,以追求负载产物相较于SMFP的性能增强与功能扩展。. SMFP经由高分子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来进行构筑。SMFP-1:以N-乙烯基咪唑(VI)与含芘丙烯酸酯单体的共聚物为高分子配体、Fe3+为金属离子。所得产物实现了磁、光双功能性(蓝色荧光—荧光量子产率φ=0.13;超顺磁性—磁化率χ=16.1×10-6emu/g),其中荧光响应能力由芘基团提供而磁响应能力则由咪唑环与Fe3+形成的络合物提供。当在共聚物结构中引入第三单体(单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PEGMA)并经由酯化反应将SMFP-1负载到SWNT上后,负载产物实现了磁性能的协同增强(χ值提高37%)。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芘基团与Fe3+/SWNT间的强烈能量/电子转移,负载产物的荧光性能显著减弱—荧光强度仅为SMFP-1的17%,即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为此,本项目开展了SMFP-2的研究工作—以VI与PEGMA的共聚物为高分子配体、Dy3+为金属离子。研究结果揭示,所得产物(大小约为30nm的自组装纳米粒子)实现了从紫外直至近红外光区的荧光发射性能并表现出了超顺磁性(χ值可达60×10-6emu/g)。当经由酯化反应将其进一步负载到SWNT上后,负载产物不仅实现了磁性能的协同增强(χ值提高45%),而且实现了荧光发射强度与SMFP-2相比基本保持不变。由此本项目制定的研究目标得以基本实现。此外,本项目还外延探索了VI基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在碳纳米材料领域的些许应用。例如,以VI基聚合物为分散(物理改性)助剂,实现了SWNT在介质水中的均匀稳定分散,分散浓度可达150mg/L;以VI基聚合物为分散稳定剂,实现了以水为介质通过液相剥离石墨制备石墨烯,石墨烯浓度可达1.12mg/mL。. 总结而言,通过提出“结构型磁-光高分子”概念,并经由精巧的分子设计、利用廉价易得的化学原料实现SMFP合成制备及其在SWNT上的负载,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不仅为新型多功能高分子材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材料学科基础研究的内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高分子负载络合催化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结构型二茂铁高分子吸波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新型生物活性导电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核酸、蛋白质传感器上的应用
光动力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自组装及其光加工